当脱贫攻坚的号角响彻神州,一批批挂职干部告别城市,扎根乡土,成为扶贫战线上的关键力量。他们的故事,为文学提供了丰沃土壤,也让读者得以透过文字,触摸时代的脉动。作家何立杰最新长篇小说《翠山的呼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小说共三十五章,以全省深度贫困县为背景,将镜头精准聚焦于贫困村翠山村,采用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主线围绕省报业集团选派干部陈根,十八年后重返故里出任扶贫工作队长的经历徐徐展开;辅线则以其妻子郁芸的视角,展现这对夫妻因理念分歧而疏远,却在扶贫历程中相互理解、最终复合的情感轨迹。两条线索交织推进,既勾勒时代巨变下的乡村图景,也刻画出个体命运在宏大叙事中的沉浮。
小说的成功,首先源于其丰满立体的人物群像。作者笔下,无论是富有担当、充满责任感的挂职干部陈根,善良勤劳、坚韧不拔的老支书廖传印,知书达理、乐于助人的郁芸,还是善良单纯、勤劳质朴的素梅,皆刻画得栩栩如生,宛若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真实人物。他们有多重身份——陈根既是省报业集团干部,又身兼驻村工作队队长和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廖传印从老支书卸任多年后再次提为村民理事会牵头人;郁芸因腰伤由黄梅戏名演员转岗省文化馆从事群众文艺工作;村民素梅,更是翠山村非遗“挑花”传承人。这些角色身上,凝聚着扶贫进程中广大基层干部和勤劳村民的优秀品质,成为推动翠山村蜕变的核心力量。同时,小说亦未回避人性的复杂,自私的村主任徐有全、蛮横的村霸泼皮麻梗等反面角色的存在,增添了故事的质感与真实感。
在核心人物陈根的塑造上,作者倾注心力,着力刻画。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同样背负家庭阴霾与生活琐碎的疲惫。然而,当决定投身于扶贫事业时,他毅然拂去尘埃,怀揣“让一成不变的人生绽放另一种姿态”的期冀,踏上了改变乡村的征程。小说通过贫困户帮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易地搬迁等一系列核心任务的展开,巧妙将扶贫政策融入人物命运与故事脉络之中。读者得以见证陈根如何以真诚的关切与踏实的行动,带领村民走向富裕。这些饱含温度的情节,共同铸就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扶贫干部形象——
面对因病致贫的徐水应、素梅夫妇,陈根不辞辛劳——多方奔走申请救助、亲自驱车送医、安置于自己家中、甚至不惜动用私人关系,主动联系在省立医院工作的医生同学。这一过程也意外地让妻子郁芸走近了他的世界,参与救助的同时,更深切地触摸到他内心的热忱。
助力“春台班”重启,陈根对团长龙庆元的帮扶可谓事无巨细——资金筹措、剧本打磨、导演延请、演员招募、场地协调,无不细致周到。从《老支书》到《翠山贤媳》的成功上演,不仅是剧团的“复活”,更是文化扶贫绽放的璀璨之花。
发展酵素生产项目,从调研考察、项目遴选到招引青年返乡,陈根全程参与。当遭遇资金短缺以及村民疑虑等的重重围困时,他四处奔波的身影,令人如临其境地体味产业扶贫的艰辛。
当易地搬迁安置房开工受阻,村民遭遇村霸欺负时,他挺身而出,不顾自身安危,与恶势力作斗争,以致受伤住院。陈根的每一次行动都绝非作秀,而是源于对这片土地和乡亲深沉的热爱。纵使遭遇算计与构陷,他也始终未曾放弃。
而在提升乡村文明的叙事线上,作者则通过村文化乐园文化墙设计美化、乡村文化活动的复苏、村民思想观念的改变等细节,深刻诠释了扶贫工作的深层意义——它不仅是物质上的帮扶,更是精神世界的重塑与灵魂的唤醒。
小说更巧妙引导读者思考人生价值、亲情、爱情与婚姻等永恒主题。陈根在事业与家庭间的艰难平衡,折射出生活的多面性与人生的选择困境。作品对爱情与婚姻的探讨,则为其增添了一抹温情亮色——黄梅戏爱好者、省立医院护士俞艳与“春台班”团长龙庆元跨越阶层的爱情,在脱贫背景下弥足珍贵。他们虽遭人生变故,却始终互相尊重,互为精神支柱;徐水应与素梅夫妇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展现了新时代农村家庭的朴实情感力量。而郁芸在帮助素梅夫妇的过程中,为其不离不弃的真情所动,被素梅的善良纯朴所感化,逐渐从富有情调的城市女性蜕变为成熟智慧的新时代女性,最终与陈根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小说中的三对父子情同样令人动容。一是陈根与父亲老海保。老海保是位善解人意的父亲。儿子儿媳关系微妙时,他主动搬去女儿家;陈根决心回乡扶贫,他理解支持;儿子受伤住院,他不顾年迈悉心照料;目睹儿子儿媳携手归家过年,眼中泛起欣慰的泪光。二是廖新木与父亲廖传印。因顾虑流言,廖传印拒绝了儿子承包山林的请求。廖新木赌气离家谋生,只为证明自己。分隔数年,父子心结早已消解。最终在陈根劝说下,廖新木返乡创业,老支书的家重现生机。三是沈新桥与养父沈古林。这对没有血缘的父子,亲情深沉内敛。沈古林担忧儿子不会久留家乡,内心却为其敢闯敢拼而骄傲。而沈新桥不仅愿意扎根乡土,更主动承担起妹妹的学费生活费。三对父子,三种形态,亲情的纽带却同样坚韧。这些丰富的情感故事线与扶贫主线紧密交织,使小说内容丰盈多元。读者在感受脱贫唤醒乡土生机的同时,更能触摸到人性深处温暖而恒久的光芒。
语言表达上,小说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文字自然朴素,饱含感染力。如对乡村夜晚的描绘:“乡夜是宁静的,缺月挂在天幕上静静地看着他。风吹拂树枝发出细碎的声响,同时捎来田里泥土的味道,偶尔响起的狗吠传递生活的气息,这让他似乎又找回了村庄生活那种感觉。”这般诗意的语言,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也为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仿佛身临翠山之境,真切感受到山间之清风、田野之芬芳。
小说以“翠山的呼唤”命名,其内涵随情节推进而不断深化。从贫困现实对帮扶的呼唤;渐次演变为乡土对游子的呼唤、记忆对当下的呼唤、未来对奋斗者的呼唤。正是在与故土的重新连接中,陈根找回了迷失的自我。它不囿于一部扶贫题材小说,更是对新时代乡村发展、城乡关系及人性光辉的深入探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至于陈根最终是否辞去报社工作、扎根翠山,答案或许早已在读者心中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