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周刊电子报

2025年6月27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05

望江周刊三版 小小装潢 天之大,唯有母爱能相配 以默守诚:许洁《哑巴店》的生活诗学与抒情重构 古韵新声(三首)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望江周刊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默守诚:许洁《哑巴店》的生活诗学与抒情重构

□ 作者 檀 昕

《哑巴店》后记中有一句话,“在哑巴店的园林里,我懂得了万物间的信赖和共生”。因而在《哑巴店》中沙滩、影子、蔷薇花、破碎机、切割机等物象符号都可以构成一首诗,诗集中描写也都是生活化的场景聚餐、散步、遇见推销员……诗人通过对乡村生活细节的仪式化书写,将日常物象转化为承载复杂生命经验的诗意装置,形成了“物性抒情”的独特表达方式。

一、生活诗学的微观建构与创伤记忆的物性编码

许洁的《哑巴店》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对日常生活细节的诗性转化能力。与那些沉溺于抽象思辨或宏大叙事的诗歌不同,许洁将笔触深入到生活最细微的褶皱中,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情感编码,构建了一套独特的“生活诗学”。这种诗学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而是以借物抒情方式构建情感测温计,使其成为承载复杂生命经验的诗意装置。

在《谁能想象暴雨怎样打湿香炉的》一诗中,雨水被赋予了多重象征意义:“雨水是从五谷庙奔向江家垅的破屋里/还是从江家垅的破屋里涌往五谷庙暂无明确的答案”。这里的雨水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成为连接庙神与父母、信仰与血缘的情感媒介。“三百米的距离,就是庙神与父母的距离”,这一诗句将空间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的度量,而雨水则成为丈量这一距离的液态标尺。“它们曾调动各种盆、各种桶/甚至合伙抬起一架笨梯子”,这种对防雨工具的拟人化处理,使日常生活器具获得了情感表达的功能,成为抵御时间侵蚀的象征性武器。

《午夜的月光》中,“瓷器”意象的处理同样体现了许洁物性抒情的独特性在这霜降之城,你白白的像我手中养酒的瓷器”。这里的瓷器不仅是容器,更是情感发酵的场所。“养酒”这一动作暗示了时间的酝酿过程,而“被月光捏在了痛处”则通过触觉的转化,将抽象的情感痛苦物质化为可感知的物理压迫。这种“物性抒情”策略与“新叙事”派诗人的符号化处理形成鲜明对比,新叙事诗笔下的物象往往被抽离具体语境成为知识考古的对象,而许洁的物象则始终扎根于生活经验,保持着鲜活的质感。

二、抒情传统的当代转化:在“羞耻”与“泛滥”之间

当代诗歌面临着特殊的抒情困境:一方面,“抒情羞耻”成为众多诗人刻意回避的情感表达方式;另一方面,肤浅的情感泛滥又充斥着诗歌现场。在这种语境下,许洁的《哑巴店》提供了一种平衡的抒情范式——既保持了抒情的温度,又避免了情感的直露。这种平衡的实现,得益于诗人对抒情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月的独白》典型地体现了许洁对抒情距离的精准把控:“我总是隔着距离爱你/我的升起你遥不可及”。诗人没有采用直接的情感宣泄,而是通过月亮的视角,构建了一种“隔空对话”的抒情模式。“有时清风也暗示不了什么/当它拉你衣襟时/你能发现有时圆,有时缺有时空吗”。这样的诗句,将情感的变化与月相的变化并置,实现了情感表达的客观化。这种“情感暗示”而非“情感宣告”的方式,归避了情感的泛滥。

《哑巴店的春天》中“扶住那些倾斜的花香”一句,“花香”意象尤为耐人寻味。诗人没有直接表达对生命消逝的哀伤,而是通过一个具体的动作“扶住”,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可感知的物理行为。“倾斜的花香”这一通感修辞,既保持了意象的具体性,又赋予了它丰富的情感内涵。这种表达方式与早期诗歌中直白的抒情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当代抒情诗歌的进化轨迹。

三、日常与永恒的辩证:生活诗学的超越维度

许洁的诗歌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深度开掘,最终指向超越性的生命思考。这种思考不是通过抽象说教,而是经由具体物象的层层递进自然呈现。

《口红患者》组诗四首利用口红这一物象对推销员这一职业进行了深层思考。“我盯着那种红,盯着对方那像极了旁边长条画案上印泥一样始终还没有落脚的红,找不到哪一幅画可以接纳”。面对推销员的激情介绍,主人公有些不知所措。印泥也象征着合作意向,口红找不到落脚之地,隐喻着合作没有达成。诗中的主人公反而更关心哑巴店的樱桃树,于是“一个玻璃杯上难以愈合的印痕”便出现了,昭示着合作的破裂。诗人尝试采取长句来进行创作,全新采用“方块体”的形式呈现诗歌内容。《口红患者》组诗写道了樱桃红、土橘色、番茄红、枣泥红,她们也许是性格各异的女性,也许是同一个女性的不同面。诗人的观察视角很独特,然而也给读者留下了关于这些颜色的刻板印象。

在《有很多眼睛在想象你》中,诗人写道:“等一场雪等久了,你会不会感到心焦/等大幕拉开,有很多眼睛在想象你”。这里将日常的等待体验与戏剧性的“大幕”意象并置,使个人的微小情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存在意义。“你呵出的每一口气都暴露了你的立场啊”这样的诗句,既表达了情感的不可掩饰性,又将日常呼吸提升为生命存在的见证。

《哑巴店》中既有对诗歌形式的创新,也有对诗歌内容的思考。《哑巴店》的诗学意义在于:它证明了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同样能够承载最深刻的生命思考;最微小的物象同样能够折射最广阔的存在图景。诗人通过对“雨水”、“瓷器”、“稻茬”等日常物象的精确描写,实现了从生活细节到生命本质的诗意跃升。

在文化记忆日益碎片化、情感表达需求消解的时代,《哑巴店》提醒我们诗歌的真正力量不在于逃避生活或复制生活,而在于通过诗性转化,揭示那些被日常掩盖的生命真相。那些“叮叮当当地,认真敲打着屋顶”的雨水,那些“被月光捏在了痛处”的瓷器,那些需要被扶住的“花香”,都是诗人对生活深处的勘探,也是对诗歌本真的回归。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望江周刊报社 版权所有:望江周刊 2022 COPYRIGHT
ICP证:皖ICP备2020016453号-1 技术支持:合肥鸣天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