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周刊电子报

2024年2月26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05

望江周刊三版 古韵新声二题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丽丝·门罗(加拿大) 泥土.村庄.老油坊 泥土.村庄.老油坊 青山有幸埋忠骨,儒公长眠山水间 自我赋形时刻 尘世路总有盼望回身再走的人(组诗)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望江周刊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尘世路总有盼望回身再走的人(组诗)

□ 作者 吴海龙

站在老屋前

伤痕,显然已经结痴

是明喻,门后埋伏更多的隐喻

肌肤的痛。有些许理由

和太多的路径,抵达落日后的夜深人静

以及一个人内心的苦

老屋站在祖业的宅基地里

披着用旧的暮光,穿过四十年的风雨

日子和生活,各有自己的平衡之术

父亲扶持犁锄翻耕生活之道

母亲捏着针头线脑缝补日出和日落

房梁上的燕窠三只新燕

张着嫩黄的小嘴叽叽喳喳喊个不停

不是明喻,更不是隐喻

刚刚睡醒的白从亮瓦上斜了过来

枫叶

燃烧的事物

多有含羞的意味

允许时间在身上经过

空间被举过头顶

又融入泥土

人间被翻成一本各自撇捺的书

我是另一片你

被带着温度的方块字

抱成书签

大雪

岸柳没接下的雪,落在

一个人中年后的头顶

“没有经过几场雪的人,如何进入中年”

在大雪画出的料峭的边缘

他有中年的冷静

看见堤岸内外,流逝的太多

留下的,更多

看到,身边的杨柳

漏了一地的白雪,却没漏掉一次返青

幸运的是,他的中年

大雪落白了前半生,还有

留下的后半生,刚好

可以用来,走进又一个春天里

斗笠

在生产队打谷场

幕布上那些戴着斗笠的人

打着补丁和绑腿,四次来回一条大河后

又走过,雨吹雪的大草地

后来,又一次次走进少年人的书本

每次捧起课本,我总看到穿蓑衣的父亲

跟斗笠才是真正的标配

他扶起犁锄,能播种谷雨

身后脚窝盛满青绿

镰刀跟着他能弯向金黄或饱满

再起身,园里青竹高过黄竹

老屋住进楼房

母亲欲将墙头上的斗笠送上阁楼

就让他守在院子里吧

我听见像框中,父亲悄声地说

——他啊,一身的筋骨缺不得风雨

静待花开

热度还在,是活着的一个佐证

晓得痛,也是活着的一种

大雪覆盖尘世,草木更加通达神性

高热不退的国,咳痛心口的众生

都是活在人世中的草木

莲花在清瘟之前,没有传成神话

它们本是草木。蒲地蓝,也是

只是在口罩再也罩不住的大地之上

一些草木,它们开传奇之花

而另一些,他们只能静静等待

等待,传奇开花

别说来不及

山坡摊开溪水的行踪

草木和光阴踩着它顺从既定去向

奔各自的前程

下学后,少年被牛牵着,上来或下去

横竖都跟随着眼前的草色

书本上的色彩那么规范,看过的人都各有隐忧

来到半山坡的少年,光阴一晃

已是中年之后,儿时赤身相见的溪流在山腰隐现

而坡上的容颜不断老去,又不停被翻新

想起一个人

树枝并没有撒手

那些叶子自己松开,放下

经历春秋的枝头,空出

自由的通道,日头把温暖和光影

送到根上的泥土,和土壤里

潜行的根须,以及蛰伏深冬的虫声

我想到了寡言少语的二大爷

又过回龙路

路在叫回龙宫的地方,调头回来

一个唐姓县令在万历年间,用一座宫

守住龙脉。多年后的1959,望江没有随之东流

没流逝的,在雷音塔顶,在校史楼

当走过回龙路上的人

从清廉路,经和谐路,回到太慈路上

通过书香名邸就能抵达名人苑

愿景和文字,自古至今,从庙堂到坊间

穿朝靴和打赤脚的,都如此简单

直接。回龙路口那几棵没有远走的老树

看到人间的路

那么多沟坎和艰辛,而那么多的人

临走前总盼能回头再走一回

当所有的嘈杂消散于流水的行走

我看到蹲守岸边的船锚

铁了心的姿态让码头上的来去

有了依靠,也有了牵绊

去最远的异乡,锚定了就不慌张

梦里的鼾声,能抚平随水起伏的月光

这让我想到中年后依然漂泊的人

在人间江湖,纵然锈迹斑驳

却学会了如何调整朝向

立稳脚跟后,有个好的视角面对家乡

月出东山

人间江湖,多是驾一叶扁舟的渔樵

想不到抱着月光度日的事

他们在东边的山上种谷子,也种稗草

扶起田垅,也制造沟坎,和圆缺

而用旧了东山的江湖,总是个动荡的词

旧月亮落在他们身上反射不同的光

只是后来的人,在月光下依然有当初的词性

翻过身,月光依旧出没今日的东山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望江周刊报社 版权所有:望江周刊 2022 COPYRIGHT
ICP证:皖ICP备2020016453号-1 技术支持:合肥鸣天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