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周刊电子报

2023年11月24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05

望江周刊三版 此生痴绝处 去云庄(外二首) 秋分日记 那些艾草和核桃在与你说话 冬韵   吃望江炒饭,品故乡风情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望江周刊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吃望江炒饭,品故乡风情

□ 作者 徐良华

母亲91岁高龄。独自一人在家守望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我家的土地己流转给了村里种植大户耕种,可母亲依然对它关注情深。望村前麦黄豆长,看屋后花开树绿,这几乎成了母亲晚年日常生活内容。这种对土地依恋所带来精神慰藉,是城里任何养老条件都替代不了的。

我和哥哥轮流回家照顾母亲。每次轮到我回家照顾母亲时,我都是到达县城后,到三号路“黑毛炒饭”店吃一碗丰盛的蛋炒饭,然后挑选一些母亲爱吃的小炒菜带一份回家给母亲。

吃一份望江炒饭,人到家了,心也回家了。

望江炒饭最大特色是价廉物美。十元钱一份吃饱为止。一碗炒饭,配搭二三十余种望江地方食材加菜籽油炒勺的小炒菜,健康又美味。

一份炒饭,浓缩了望江小城的烟火,也凝聚了这方水土浓浓的乡愁。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妈妈的味道总是唤起儿时的记忆。

望江是座滨江小城。望江六十余万亩土地,其中有一半沃土良田是父辈们用双肩从江滩湖滩中挑筑而来的。长江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在那粮食短缺的年代,望江人看到这块土地开发的价值。生活的希望寄托于此。但这也注定是一场艰难困苦的博击。筑堤开荒,缺吃少衣,洪水泛滥,蚊虫鼠害。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遇到大水灾荒之年,即使良田淹没,没吃没穿,父辈们也没有外出逃荒,而是选择坚守!在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坚强地生活下去!在与洪水博击的过程中,人们也发现满满的湖水中也蕴藏着丰富的宝贝。鱼虾肥硕,莲藕粗壮,菱角清脆,蒿禾遍湖。还有湖岸随水摆摇的无须草。靠山吃山,临水吃水。缺粮少米的年代,巧妇们也能做到无米之吹。杂鱼,藕心菜,菱角米,蒿巴,土虾子,这些湖水中的天然食材,通过妈妈们的一双巧手,炒勺出了一道道鲜美的莱肴。这些菜肴,即有食材的甘甜,又带泥土的芬芳。生态,味美又营养。

巧妇们还为自已体力过重的男人炒一碗猪油蛋炒饭;为正在长身体的孩子炖一碗炒米炖鸡蛋。饱含着爱的美食味道更醇香!

每到逢年过节请客,巧妇们变着法子炒勺出丰盛的菜肴来。猪血豆腐汤,油渣炒青菜,米粉炒辣椒,还有淹渍的红薯叶茎干正好食用,却又少许原有的苦涩味。饱含友情的菜肴更让人回味!

这些当年舌尖上的美味,经过岁月的沉淀,形成了今天具有望江特色的美食。

如今望江大街小巷有几十家“望江炒饭”店。从早到晚食客盈门。屋里屋外,坐着站着的食客中,有不少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还在城里务工。他们可不是缺吃少穿,也更不是挣点打麻将的本钱。他们还在为孩子买房、读书尽自已的一点力。也为自已养老减少孩子们的一点压力。

望江人的成功标准不是追求个人的大富大贵,而是“做人上岸”。这就是把父母赡养好送老归终,把子女培养好成家立业。于此,也就圆满地完成了人生任务!

是什么支撑着先辈们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也要坚守把子女培养成才,成家立业;是什么支撑着晚辈们在外奔波打工也要在县城买栋房子把家里老人孩子安顿好?我想,这应该是生活在这里人们的文化内涵吧:尊祖敬宗,继业承德。“华夏首望,中古家族”辉煌800年的琅琊王氏,他们的成事秘诀在望江卧冰池故地也许能找到答案。效法先人,永远记得自己从哪里来,来干什么。承前启后,通过生命的接力来完成家国的理想。把自已有限的生命,融入到家庭家族的历史长河中,把自己看作是历代祖先理想和精神的实现者和传承者,在对孩子的成长,憧憬和信心中得到慰藉。历史文化的发展就在这种生生不息的创造中延绵不绝。把自己置于天地,祖宗,父母,己身,子孙,过去,现在,将来连接点。做好已身的事情,完成好已身任务,生固欣然,死亦无憾。做人上岸,人生圆满,在这充满浓浓人情和家族理想的历史中获得永恒!

望江是孝文化之乡。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典故出于此。望江人不轻易越雷池一步,但一定是守土尽责,兢兢业业建设好自己的美好家园!

今日之望江为全国闻名鱼米之乡,全国优质农产品基地县,全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县!这里具有全国最能吃苦耐劳固守家园的产业工人!

望江炒饭一定会长久地飘香下去。因为这是妈妈的味道,是浓浓乡愁,也是望江人的文化传承!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望江周刊报社 版权所有:望江周刊 2022 COPYRIGHT
ICP证:皖ICP备2020016453号-1 技术支持:合肥鸣天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