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周刊电子报

2022年3月11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05

望江周刊三版 单车骑行(三篇) 清 流(外一篇) 望江孝文化   “望江行”诗文作品选(五) 春之舞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望江周刊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单车骑行(三篇)

□ 作者 陈小霖

潜山三祖寺

春天的脚步已走过一些日子,平原地区花期的轮回已由金黄转为稀疏,桃红成长为柳绿。

在经历了一周的春雨缠绵后,春阳再次普照大地。清明的假期和着阳光的周末,真是个骑行的好日子。尽管我是非常向往江南,毕竟那里才是骑行者真正的圣地。但这一次,单车独骑的我向北往大山之处进发,去探访大别山中桃花的粉嫩、菜花的金黄、梨花的洁白,看佛国的静谧……

那里是潜山县天柱山脚下的三祖寺。

清晨七点半出发,按规划好的路线行进。

清明时节,是祭祀的时节,也是踏青赏景的时节。原本就不宽敞的安九公路上拥挤的车流熙攘的人流与震耳欲聋的锣鼓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交至在一起,很显然影响了我骑行的速度。

在高士集镇,向左拐入老窝甘路往怀宁石牌镇行去。也许是离开的大道的缘故,车辆和行人少了许多。为了赶时间,来不及细细欣赏乡野的风景,我加快了踏频,在耳畔呼呼风声的伴随下,一路驰行到石牌。时间九点整。

在猫山,五分钟的休息让体力得到了些恢复。省道213宽敞且安静,偶尔一辆机动车从身边驶过,为独行的我相伴一程。过平山至黄龙,路边的指示牌提醒我这里离小市镇仅10公里了,潜山县城已经不远了。

随着鞭炮声的稀落原本集中祭祀熙熙攘攘的人群逐渐散去。乡村道路恢复了原有的宁静和安详,10公里的长的路上只有我一个孤独的行者。在车轮与水泥路沙沙的摩擦声中,我以36公里的车速奔驰着。

小市镇,孔雀东南飞故事的发生地。不知道这里的后人是否继承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但我知道圈地建城开门收费,先人凄美的爱情故事成了他们的生财之道。

匆匆拍摄了两张照片,我继续着行程。

孔雀东南飞文化园离三祖寺不二十公里的路程,但这段路却耗费了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小市集镇离318国道仅三五公里的距离,却成了这个风景区发展的最大瓶颈。路面不仅仅狭窄而且路面破损,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骑行,需要的不仅仅要心细,而且还要胆大,勇敢的在来来往往的私家车工程车流中穿梭。机动车行驶后带起来的尘土如同一条黄龙,一直陪伴着我直到318国道上。

县城旁的皖潜大道正在返工重建,路上到处都是钢筋石子和玻璃渣。小心翼翼的骑着车在工地上穿行,有的路段还不得不扛着车子步行穿越。

时间,就这样被耽误了。

十一点二十分,才抵达三祖寺。那时我已是饥肠辘辘了。

在105国道1314里程碑前的摊点上买了两块烧饼,就着红茶边吃边欣赏起周边的风景。。

三祖寺背山面水,背后的凤形山一峰独秀,翠黛苍郁,东西两侧岗峦逶迤,向南蜿蜒伸展,对三祖寺呈环围合抱之势,寺便坐落在这个天然谷口中。清澈甘冽的山谷流泉从西侧谷底潺潺流出,向南经谷口汇入潜河。宽阔的潜水河像一条洁白的玉带,自西向东轻盈舒展,系于山前。在春光的抚慰下,河水清涟,波光粼粼,映现着青山古寺,水光山色,浑作一体,果然是块风水宝地。

拾阶而上,进入寺内。巨大的佛像没能留住我前进的脚步。观赏摩崖石刻和书画才是我此行的目的。

三祖寺内山谷流泉的诗文题刻,大多出自名家之手,王安石、陆宰、苏东坡、黄庭坚等文人游寺题诗多处可寻,具有“多、大、名、秀”的特点。有的字大如斗,有的字小如盅,有的镌凿于百尺峭壁之上,有的雕刻于幽邃洞岩之中。从体裁上看,诗词歌赋记铭,文体齐备;字形上真草隶篆行五体俱全,颜、柳、欧、米、赵各流派应有尽有;刻石方法阴阳兼有,方圆相济。

在一间偏殿里,正在举办着禅意书画展。尽管对书画作品我纯属外行,但并不影响我对美的欣赏与揣摩。这些作品,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无不立意高远,格调高雅,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积极向上,特别是那或轻描淡写或浓颜泼墨的山水画,呈现出多样化的绘画技法与创新的艺术语言,演绎出创作者们对悠久传统文化的理解、尊重与解构、重组。

欣赏完大师们的作品后,已临近下午一时。望望西斜的太阳,我匆忙下山启程经太湖回望江。

宿松桑落洲

人生就是一次旅行,走过的山水,都是风景;尝过的欢愉,都是幸福。掬一抹禅意入墨,以风的洒脱笑看沧桑;以云的飘逸轻盈过往;用淡泊写意人生;用安然葱茏时光,透过指间的光阴,淡看流年烟火,细品岁月静好。

引用一位不知名作者的话语作为这次骑行记录的开局之篇。

这一次不是独行,也不是穿梭在江南丘陵或江北大山之中。它就在我们母亲河畔——宿松县古桑落洲。

知晓桑落洲这个地名来自于和我们一起济困助学的宿松爱心人士何仁的朋友圈。那滔滔的江水、一望无垠的沃野、朴素的民风、曾经刀光剑影的历史,无不激荡起我前往一观的好奇心。

在群里发了个简短的召集帖,立马有二十多人响应。考虑到往返160余公里的路程并非任何人都能坚持的下来,于是有选择性的召集了十位同行。

周六的清晨,空气清新阳光明媚。在牌坊楼一家饭店里享用了较为丰盛的早餐后,我们一行十一人编成单纵队上安九公路往81公里外的同马大堤与黄广大堤交界处迤逦而行。

区区数十公里的行程对我们来说并无压力。一行人说说笑笑,时行时停,临近中午的时候就抵达了目的地。

也许是因为慢游,20码左右的速度一上午,我居然一滴汗都没有出。

在他们纷纷拍照留影,四处嬉戏的时候,我独自来到江边,望着绵延向东奔腾不息的江水,将从书本中了解到的历史的碎片努力组合成一桢桢画卷在脑海中放映。

桑落洲位于长江中下游的九江口,是交通战略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的沧桑间,几经沉浮。三国时期,周瑜在此演义千古风流;魏晋,狼烟四起,五代十国时期刘裕在桑落洲大战桓玄、卢循;王羲之在此牧鹅,写下了著名的《袁生帖》,并铸造了一口鼎,沉入江中;袁宏在此怀古,写下了蜚声海内的《东征赋》;陶渊明在此写下了扬名海外的《桃花源记》;南北朝,王僧辩与陈霸先在桑落洲西的白茅湾歃血为盟,最终成就一代帝王将相;隋唐时期,王勃,李白等在此留下诗篇。宋元时期,赵孟頫,高克恭等著名书画艺术家,在此写生,留下了《桑落洲望庐山图》;元末明初,朱元璋大战陈友谅十八载,才有了明帝国的雏形;明末清初,李自成命丧桑家口(一说是湖北九宫山),被桑落洲山铎真在的民团打死,山铎真在因害怕,逃到庐山东林出家而后成为清代著名高僧;清朝末年,太平天国与曾国藩大战桑落洲,曾国藩几经磨难,十年间,他终于走上了人生政冶巅峰;民国初年,李烈钧在此打响了反袁的第一枪;民国末年,解放战争的渡江战役,毛泽东电文“西起九江不含……”。

万里江山,风云变幻。因同马大堤和黄广大堤的修建和围湖造田的壮举,桑落洲已在大堤的保护下与陆地连成一片。今日的桑落洲,虽经世事沧桑,然风景依旧:桃花开了,桑叶又绿,江涛拍岸,绿草方舟,落英缤纷,油菜花开,香飘四野,麦浪起伏,如江似海,渔家渡船歌声悠扬……如同一副祥和的画卷展示在皖鄂赣交界之处。

在众多的历史人物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周瑜。据史料记载,公元198年,周瑜攻下寻阳后,以桑落洲为水军操演基地,并在桑落洲上修建巢湖城,就是今天的宿松县汇口镇曹湖村。10年后的公元208年,正是因为有此基地,才真正成就了周瑜在赤壁大战的辉煌战绩。可惜,周瑜的英年早逝让壮志成为空影。

从历史中的遗憾不禁感悟起我自己。早过不惑之年的我因数年前的一次执着的坚守引发的勃然大怒让我知晓我已提前触摸到了天花板。从那时起曾经的激情就已成为昨夜星辰昨夜风消失在茫茫的空际中。然工作中的压制并未影响到我从人的角度对对方的敬重,那句“任你虐我千百遍,我仍待你如初恋”也许更能诠释我对人格的和对年长于我的敬重。那份执着与真诚的敬重始终深植于我的内心,洋溢在我的脸上。江山虽易改,秉性却难移。我会因职责而尽力,却不会为权欲而苟且。

再次感谢吉水欢渔、大老汪、阿庆、山、江姐、红尘、薷风、鲁老四、老聂、和风细雨等十人一路忠实的陪伴。有你们的同行,我的骑行之旅不再孤单。

太湖寺前镇

六月天,考试季。高考后接憧而至的是竞争更为激烈的中考(相信多数家长都认同这种观点)。我想用一次强度较大的骑行向高温天里在考场中奋笔疾书的考生们致敬,相信你们昔日的努力和汗水定会汇聚成令你们最为满意的考分陪伴你们进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

在地图前徘徊良久,决定这一次的骑行中转点为太湖县寺前镇,去赵朴初的陵园朝觐这位慈祥的老先生。

周日的清晨六月的骄阳已经爬到树梢之上,早早的用温度展示着它的热情。在昨夜发的召集帖中指定的集合地坐等良久也没有等到一个同行人,注定这又是一次形影相吊的独行之旅。

看看日渐高升的太阳,我放弃了继续等待,单人独骑开始了今天的行程。

太湖,望江的临县,68公里距离的两县城由省道211连接在一起。毕竟这是一条被我车轮碾压过多次的道路了,一路无间歇的踩踏着。三个小时后,我已经越过太湖县城攀爬至花亭湖畔凤凰峰的西风禅寺。

据说西风禅寺是禅宗五祖弘忍的道场,本预进寺一观,但想起我羁绊于红尘太久,不似那些居士和佛中人的虔诚,进庙也许会玷污了寺的神圣和佛的圣洁。更何况那刺眼的门票二字让我无法将清净的寺庙与世俗的金钱顺其自然的联系在一起。

在寺前的停车场凭栏小憩,花亭湖妖娆的身姿展示在眼前。面积硕大的湖面碧波荡漾,气势磅礴;湖中岛屿星罗棋布,大小高低相映成趣;湖岸迂回曲折,港湾幽深;四周山峦起伏,怪石嶙峋,果木葱茏,鸟语花香……俯首看看湖景,再扭头望望山寺,不禁想起了清朝状元赵文楷的一首五言律诗:

古寺云深处,扪萝问牧童。

鸟盘秋色外,人语暮烟中。

厨盖千年石,崖呼半夜风。

暂抛尘梦去,禅榻一灯红。

休息之时就着矿泉水啃了一块压缩饼干抚慰了一下辘辘的饥肠后放车下山,开始挑战三十余公里的全山道。

这条山道是沿着花亭湖畔的山体上修建出来的,路顺水势路随山转,在群山中盘旋,在密林中穿梭。山路的尽头接省道362(这也是一条山路)。

调低档位、俯身,精力高度集中进入爬坡姿势。

山道上的行人和车辆颇为稀少,更多的时候只有我一个虔诚的行者缓慢却从不停歇的前进着。越过一道又一道山坡后,气温是越来越高、心跳是越来越快、车速是越来越慢,豆大的汗珠滴落在路面上,瞬间就没有了踪迹......

好累啊。

一抬头,看见前方的上坡绵绵无尽,真想弃车步行。终究毅力战胜了疲惫,骑行依旧在继续。

不知上了多少个坡,不知绕过了多少个弯,赫然间见到路旁的牌子上“寺前镇”绿底白色的三个大字。

赵朴初文化公园位于寺前镇的核心地带,非常方便寻找。整个公园背依巍巍双凤山,面临泱泱花亭湖,环境幽雅清新。公园分为三大部分,东侧是朴公陵等人文景观为主的纪念园区,中间部分是以纪念堂、报恩禅寺、上客房、纪念碑林为主的寺庙区;西侧为赵朴初先生祖居(兼陈列馆)。赵朴初陵园纵深500余米,竖向高差70余米,层层推进。自下而上,沿轴线配置广场、门坊、月塘、碑亭、瞻仰平台(雕像)、祭扫平台(树葬墓地)。陵园牌坊宽15.9米,高13.5米,采用著名的徽州青石牌坊样式,寓意一代状元、四代翰林之家。月塘350平方米,内植睡莲。诗碑亭为重檐圆亭、方形基座,取“天圆地方”之意。亭内石碑刻有朴老名诗名句,正面为“自度曲”,北面为“生死观”。

走马观花式的参观结束,已经是午后时分。为不耽误晚上的值班,我决定坐船穿湖而过。

扛车上船,在长长的汽笛声中,游轮劈开宁静的湖面向花亭湖大坝驶去。大坝的另一头便是我来时的路,它将引领我回到自己的家——古雷池新望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望江周刊报社 版权所有:望江周刊 2022 COPYRIGHT
ICP证:皖ICP备2020016453号-1 技术支持:合肥鸣天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