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青山有幸埋忠骨,儒公长眠山水间

作者 田荣
2024年02月26日  浏览量:71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望江县太慈镇西南角的慈湖畈,古往今来就是一片秀山丽水,物产丰饶,钟灵毓秀,地灵人杰,俊采星驰的风水宝地。古今以来,中华大地上的山水地名,多是地因人显,人因地扬……今日的望江县太慈镇慈湖村在远古洪荒年代谓其什么地名?笔者无法考证。

然而,时至我国历史上的元代末期八大儒之一理学家王幼学先生(公元1275年—1368年),别号“慈湖”。他晚年重返家乡,在凤凰林中创建望江县历史上第一座书院──慈湖书院,并课徒讲学,直至终老,且安葬长眠于此。故而这方神奇秀美的土地便得名“慈湖畈”。

王幼学先生祖籍系望江县太慈镇武昌湖东南畔郭河(割禾嘴)村王家前、后仓屋场一带之王姓第四股后裔。王幼学先生生不逢时,降生于宋末,著述在元代,1297年南宋被元兵灭亡时他才5岁。他被元兵俘掠至中原河南洛阳时,有幸被一位陈姓人家收养为义子。王幼学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博览陈家藏书,学业大进,满腹诗书,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宋元两代,是我国民族内部矛盾异常尖锐时期,特别是南宋以后,元人统治华夏,深受中华传统儒学文化熏陶的仕人,总认为是“裔狄入侵”我中华,因此,在泰山压顶之势下,很多儒学仕人以坚守风节骨气立世,拒不事元的冷漠政治态度,要么闭门独坐书斋著书立说,要么隐居山林讲学授徒,传播“朱子之学”。在当时,从青年至中年的王幼学才学出众,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时,有元代朝中大臣屡荐其为官,他态度坚决,拒不事元,表现出一位儒学仕人的坚硬风骨。晚年的王幼学,他从中原洛阳返回了故乡望江县,拟创办一所讲学授徒的书院,并择在此筑庐定居颐养天年。

但说,慈湖书院一侧年近花甲的王幼学先生返回故乡郭河嘴王家前、后仓屋场之后,精通风水学的他经过反复细致的勘察之后,最终他放弃了晚年在郭河嘴筑庐定居养老的打算,决定另行选择一处风水宝地,创办书院讲学授徒并安享终年。于是乎,王幼学先生经过反复勘察,择地选址,遂选定一处位于古雷阳县城西北郊,凉泉境内值雪山东侧,武昌湖南滨,桃花岭的西部之间的一方风水宝地,在一处当地人不知于什么年代就唤作为“凤凰林”的丘陵地中央,买地创建起一座讲堂授徒的书院。

由于王幼学先生字“行卿”,别号“慈湖”,所以建成后书院便被冠名为“慈湖书院”。从此,王幼学先生便终年端坐书院,讲学授徒,攻学传道,载誉一方。由于古稀之年后的王幼学先生,一直在古雷阳境内的值雪山下筑庐耕读,置“慈湖书院”成风化人教化乡民子弟,亦留下文章锦绣。尔后,这方秀美的土地便蒙受慈湖先生的教化影响与理学熏陶。从此,这片钟灵毓秀的神奇秀美的土地,便因当地的人民世世代代纪念“慈湖先生”而被改名为“慈湖畈”、“慈湖岭”……亦成为古邑雷阳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和理学文化的发源地……

日月如梭,光阴流逝。王慈湖先生德高长寿,无疾而终,享年93岁仙逝慈湖书院中,随后被择地安葬在凤凰林附近,坟向朝北的一处坡地上。从此青山有幸理忠骨,儒公长眠山水间……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岁月风霜雨雪,洗刷大千世界……在历史演进,朝代更迭的过程中,古“慈湖书院”在兵乱战火中焚毁;在特殊年代里,慈湖先生的坟墓亦被掘毁挖平……然而,斯人虽逝,道德永存。慈湖先生的道德英名,千百年来仍然被世世代代的乡民所铭记,让居住在这一方土地上世世代代的乡民百姓们永远感念,他的理学文化与传统儒学教化也影响了生活在这一方土地的百姓子民……在当今的乡村振兴与和美乡村建设的热潮中,王慈湖先生的坟墓得以重修,慈湖书院亦另行择址重建……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发展是最好的传承。

而今,慈湖村更是村庄美丽,巨变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田地经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小田变大田成为高产稳产、早涝保收的丰产田;山场林地通过规划开发,打造成了优质菜园和高效绿色生态经果林……大小池塘疏浚深挖,建起了围栏,水泥柏油公路串通村庄农户……

高山巍巍,湖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上篇:泥土.村庄.老油坊
下篇:自我赋形时刻
分享到

© 2022 望江周刊
合肥鸣天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 TOP


http://paper.ahwjnews.com/Content/weixinlogo.png
望江周刊
http://paper.ahwjnews.com/m/content/2024-02/26/001820.html
望江周刊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