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周刊电子报

2025年9月19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05

望江周刊三版 一本家谱映山河  家味清欢(三章)  安庆册页(组诗) 秋韵   白露过昌化,风里裹着核桃香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望江周刊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本家谱映山河

□ 作者 丁杏子

古往今来,华夏大地上那些根深叶茂的家族,总把先祖的美德、贤达的风范、治家的智慧凝炼成文字,或刻于斗拱飞檐、中堂楹柱,或载入家训、族谱,传给后世,激励后人。家族的迁徙、苦难、斗争、屈辱......往往湮没于历史尘烟,鲜少被镌刻在家谱的字里行间。皖西南望江县杨湾村的舒氏家谱则封存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抗争史,泛黄纸页间蛰伏的烽烟,终将八十七年前的那段血泪凝铸成坚墙与厚土。

故事得从2015年的一个夏日说起。时任村党总支书记胡成海接到县委史志办的电话,称省有关部门想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村里的一件惨案,是否还能找到当事人或者相关资料。放下电话,胡成海召集村委会全体成员多方打听。很多天之后,前来村委会办事的一位村民提到,她以前听舒吉发说起过。得知村支书的来意后,舒吉发叹了口气,神情暗淡下来,说了句:“我家,就在那次死了三个人。”舒吉发走进里屋,捧出一个蓝色的盒子。“这是我父亲在世时,舒氏族人修的家谱。这一页就记载了当时发生的情况。”

经查阅家谱,发现里面用“大事记”的方式记载了这段血泪史。“余回忆:廿八年望江沦陷,日军占领望江后......日本总部发布命令,将杨湾毁于平地......约二百日军荷枪实弹上刺刀,将杨湾男女老少六十余人每人抱一捆柴关进舒腊荣家,然后将每人手反绑起来,将门锁起,放起火来,柴干火烈,风大烟浓......”

时间回溯到一九三八年。据《望江县志》记载,日军从这一年六月中旬起,从华阳经凉泉到长岭,沿途投下炸弹,挥舞刺刀,骚扰百姓,烧杀抢掠,遇难群众不计其数。第二年农历八月二十五日,日军以杨湾墩藏有新四军联络员为借口,驾驶汽艇直扑杨湾,疯狂开枪射击取乐。许多百姓呼儿唤娘,来不及藏身就倒在了血泊之中。当天下午两点左右,日军仍然没有找到新四军联络员,气急败坏地冲进杨湾村,荷枪实弹地包围住整个村子,将全村男女老少近九十人驱赶到开阔地带。见无人屈服,日军恼羞成怒,遂出现了家谱上记载的那一幕,双手反绑的乡亲们随后关进舒腊荣、谢晋樵两家的房子里。

“火!大火!”舒吉发说,小时候常听父亲跟他讲述这段往事。那天,日军在房屋四周堆上干柴,放起火来,大火瞬间直冲天空,屋内的人顿时乱成一团。有一个村民发现身边有口破缸,趁在上面割断了麻绳,又迅速解开旁边一个人的绑绳。大家迅速解开绳子后,合力将屋的后墙推倒,准备逃出火坑。“哪里来得及啊,刚跑出来的人悉数中弹,倒地身亡。”每次跟家人说起这件事时,父亲舒才寿常常会剧烈地咳嗽起来,脸憋得通红。他深深地记得,众人推倒后墙时,日军早已在一米宽的过道两头架设了机枪,枪口像毒蛇张着的嘴,顿时,巷道内百姓一个个应声倒下。他从屋内跑到小巷时,因腰部中弹倒地,一个尸体直接压在他身上,动弹不得。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日本士兵见到能动的,还要赶过去补上一刀,血喷得老高,肚内的肠子随血流出来拖了几米长。墙角一位老奶奶抱着两个孙子,被大火烧成了焦炭。

父亲在世时不知道多少次讲述过那段可怕经历。至今想起来,舒吉发还感到全身发冷,似乎自己当时就在现场。父亲叮嘱他始终不要忘记,那一天,日军在杨湾村杀害了52名村民,其中舒姓12人,郭神宝、舒腊荣两家老小无一幸免,烧毁房屋、庄稼不计其数......

舒吉发的讲述、电话信息、家谱、县志......所有的信息一一对上了。当得知镇和村里决定,在当年杨湾惨案发生的屋基上筑起一座纪念馆时,舒吉发长吁了一口气,内心深处像是落进了一粒微弱却执拗的火种,猛地腾起一星亮光。

消息像春风掠过江滩,唤醒了整个村庄沉睡的记忆与隐藏的痛楚。胡成海带着村干部和几位老者,走遍村里每户人家。他们本意是告知,是寻求理解。然而回应他们的,远不止这些。小小的村庄,仿佛被一种无声而浩大的力量贯通了血脉。

十几张褪色发黄的粮票被层层包裹着送到村部。那位老妇人颤巍巍地打开包了一层又一层的红布,里面静静躺着那个年代的几斤粮票。一位佝偻着背的老木匠,翻出他珍藏了大半辈子的物件:一把老式刨子。他把这陪伴了一生的工具擦拭得锃亮,郑重地交给胡成海,浑浊的眼睛里闪着泪光。一盏锈迹斑斑、灯罩裂了纹的马灯,被一个中年汉子默默地拎来了。他说:“听我父亲讲,‘鬼子’来的那晚,祠堂里点的就是这样的灯。”灯身冰冷,仿佛还凝着那个血色弥漫的夏夜。

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些远在大城市创业的杨湾村子孙。电话、汇款单,从北京、上海、广东、苏州......雪片般飞来。在北京办企业的本村人常国玉,听闻消息后,连夜驱车赶回。在简陋的村部里,他握着胡书记的手,只说了一句:“终于能给先人一个交代。”在苏州从事绿基金公益基金会的罗威,二话不说,签下一笔足以支撑整个纪念馆主体工程的巨额捐款。一万、五万、十万、五十万、一百万......一笔笔凝聚着血脉之痛的捐款,带着无数人的托付与热望,汇入筹建纪念馆的账户。

“杨湾惨案”纪念馆最终落成。一期建筑面积600平方米,设计极其朴素,没有高耸的纪念碑,没有炫目的雕塑群。纪念馆建设得古朴、庄重,有中国抗战简史、安庆抗战简史、望江抗战简史、日军暴行、抗日英烈、伟大胜利厅和影视厅等几个部分。步入馆内,正面墙上贴着烈士的姓名,每一个名字都曾是一个活生生的血肉之躯,如今已成为永恒的印记。展柜里,《舒氏家谱》复印本翻开的那一页,黑色的文字一个个迸出来,直射入我的眼睛。生锈的柴刀、没有棱角的铜钱和钞票,仿制的略显斑驳的抗战物品......它们无言地躺在展柜里,是那段烽火岁月的证词。

历史从来不缺少叙述的方式,实物、文字、声音、画面......历史的叙述不外乎两类人,具有历史自觉意识的撰史修志者和以历史及当下的人物、事件为素材进行创作的文艺家。一份家谱、一组数字、一个姓名、一段往事、一种命运......这些人或物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历史的叙述者。

我深深地致敬这些叙述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望江周刊报社 版权所有:望江周刊 2022 COPYRIGHT
ICP证:皖ICP备2020016453号-1 技术支持:合肥鸣天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