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周刊电子报

2025年9月5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05

望江周刊三版 志海钩沉 ——1995版《望江县志》编纂纪实 志海钩沉 ——1995版《望江县志》编纂纪实 秋韵 雷池边的记忆 ——浸在骨血里的家与旧时光 雷池边的记忆 ——浸在骨血里的家与旧时光 古韵新声(八首)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望江周刊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志海钩沉 ——1995版《望江县志》编纂纪实

□ 作者 ●檀 钟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道曙光冉冉从东方升起,睡狮醒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历史新纪元,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神州大地掀起汹涌澎湃的改革开放洪潮,万象更新,百废待举,中断二百二十余年的方志编纂事业又萌发生机。1982年底,组建了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朱方晖出任主修,副县长赵化民任编委会主任,王平之同志任县志办公室主任。

编修县志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文化建设工程,是继往开来的事业,任重而道远。王主任下车伊始,便四处奔走招揽人才。经推荐与考察将我列为总编人选,1983年暑假,他风尘仆仆来到赛口中学征求我的意见,我没有丝毫思想准备不敢贸然承诺,我说:“才疏学浅,难以担当如此重任。”是晚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我问老伴有什么想法,她说:“去年县政协办公室调你去,你说那是行政工作不习惯,这次机会可不能错过,不过,编修县志是一项清苦的工作,又要你当总编,责任重大……”经过反复考量,我终于作出决定:一是我已年过半百,庸庸碌碌地虚度了大半辈子年华,现在应当在艰苦的工作中去进行最后一搏,为社会作一份贡献,来诠释人生的价值;二是我老伴生长在县城,受我株连,1963年被迫走下戏剧舞台,69年又下放到农村,我应当努力帮她实现回城还乡之梦……。1984年,王平之主任调县委办公室,1985年方州屏从县委宣传部调任县志办主任,又一如既往地动员我去。当时教师改行难,我只提出一个要求:以工作需要的名义由组织部门直接调。方主任几次到教委斡旋,都以种种理由遭到拒绝。1987年6月朱方晖县长亲自出面商定,9月份我到县志办报到。

我来之前,县志办只配主任方州屏、秘书聂学余、编辑汪艺辉、编务董玉霜等四人。聘请徐远、刘道源、周治平、童国川等四位退休同志搜集人物传、名胜古迹、民俗等方面资料。9月份张竹、程旭东与我同时调到县志办,从此县志办定编7人全部到职,三名行政人员,四名编辑。四名编辑都是初入志门,需要一个学习过程,先后组织学习了《中国方志学》、《新编方志十二讲》、《新方志的资料工作》等理论著作。到年底四名编辑开始分工负责。政治类(党派群团、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由汪艺辉任责编;经济类(农业、水利、水产、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金融、城建、环保)由张竹任责编;文教类(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民俗宗教、方言)由程旭东任责编;综合类(大事记、建置区划、自然概貌、人口、围垦、人物)由总编兼任责编。

1988年全县掀起修志高潮,各部门的主修和主笔开始专业志编写。责任编辑分头深入到各部门指导和审查专业志编写。各专业志完成初稿后召开评议会,邀请新老领导和业务骨干补充和核实资料。每次评议会,县志总编和责编必须参加。到1989年底已有43部专业志召开了评议会。1990年2月,宿松县志召开评议会,其他兄弟县也已进入总纂阶段,我县还刚刚起步,形势逼人。为了急起直追,改变落后状态,我们开创性的采取以下几种尝试:

一、为了确保社会主义时期望江第一代新方志编纂质量,提出“立足当代,突出特色,尊重事实,求深求新”为志书编纂的指导思想,贯彻修志始终。

二、修订县志篇目,突出两大特色,即地方特色、时代特色。如经济类:望江古称泽国水乡,前有长江,后有皖河,境内河湖交错,围垦历史悠久,全县百分之七十耕地是围垦的,有大小圩口222座;望江又称鱼米之乡,有91种鱼类,所以破格设围垦篇、水产篇,以彰显望江地方特色。政治类的党派群团篇设党的重大活动纪要,列述新中国建立后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开展从镇压反革命到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重大政治运动,以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特色。政府篇设政务综述。

三、编写浓缩稿。这是望江首创,一般的编纂方法是各部门专业志完成后交县志办责编撰成县志分志稿。望江全县有63部专业志,平均一部10万字就有600多万字,如果那样做,志办4名编辑必将淹没在志稿海洋之中,需要三五年时间才能完成县志分志稿。我们决定专业志完成后,志办责编根据县志篇、章、节、目的记述要素撰成提纲,交专业志主笔撰成县志分志稿。这样轻车熟路,既保证了质量,又加快了进度。

四、改“概述”为“导言”。概述与导言都是志书窗口。它的资料源于分志,又高于分志。顾名思义,概述是概而述之,往往面面俱到,造成与分志过多重复;导言是导而言之,就是以画龙点晴之笔,钩玄提要,展示一地的大势大略,突出地方特色,衡其利弊,彰明因果,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在行文上可以集叙、议、抒情于一体,既增强了可读性,又加深了对县情的理解和认识。

五、丰富人物活动记述。社会一切活动都是人的活动,人物是一地的支柱,可以显示一地的人才优势。除了各章节加强以事系人,还设人物传116篇;设人物名录553名:有历代举人、进士名录,有抗日、渡江烈士名录,有省劳模、副高级职称知识分子名录,集望江建县一千五百余年古今人物之大观。

六、采用一抢、二磨、三雕的战略部署,层层把关,步步为营。抢,就是搜集资料,编写专业志;磨,就是开好三级评议会,广泛吸收意见,从总纂开始就进入精雕细刻阶段。

志书是资料性著述,资料是志书的基础,只有大量占有资料才能保证志书质量。第一阶段基本任务是抢抓资料。1985年县志办协同县档案局一行7人到省档案局查抄资料,历时半月。1987年元月又协同县档案局一行8人到省档案局和图书馆查抄和复印资料。1988年全面开展专业志编写工作。1989年9月召开第三次全县地方志工作会议,宣布编写专业志浓缩稿方案。10月召开浓缩稿编写培训会,120余人参加,历时两天,邀请省志办主任徐则浩,业务指导处梅森,省党史办公室主任陈硕峰,市志办总编龙仲文等到会作了指导性讲话,县志总编作了关于浓缩稿编写步骤、方法和质量要求的发言,县志责任编辑分头下发浓缩稿篇章节目的记述要素提纲,1990年8月底有43部专业志完成了浓缩稿。各口主编主笔集中到供销职校会议室审稿。10月安庆市志办主任陆克亮、总编龙仲文来望江召开市属各县志主任、总编会,学习望江编写浓缩稿经验。

1991年2月,在工人文化宫二楼一间大厅内进行总纂,从此,志稿已进入雕的阶段。总纂分政治、经济、文化、综合等4个组进行,责编担任组长,聘请徐远、刘道源、徐月川、郝晓昌、金龙岗、童斌、苏延龄、龙时俊、刘鑫、叶韶华、姚佐澄、潘艳庭、檀凤、方兆珍、周乃斌、童国川、范庶安等17名离退休老同志参加。总纂是对各分志进行深加工和再生产的最高层次活动。要求每个成员要遵循县志的指导思想,在特、实、深、新四个字上狠下功夫,力求编出一部既具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特色,又具有浓郁的望江地方特色的新志书。为活跃紧张气氛,在大厅开辟《志余吟》专栏,将许多老同志吟诗言志的作品贴入专栏。为鼓舞士气,当时我写了一首《赠修志诸君》的七律诗:

风雨悠悠二百年,欣逢盛世著新篇。

董狐史笔千秋颂,司马文章百代传。

自愧才疏称总纂,志呈特色赖诸贤。

梅花时节方家会,指点雷池说后先。

经过8个月的艰苦努力,完成县志评议稿,打印80余部发到各有关单位。

1991年12月3日在雷池宾馆召开县志评议会,会前安庆市志办总编龙仲文向我吹风:当心有人向你开炮。我懂得他的意思,市志办指导处有少数人不主张我集中记述政治运动。当时谈记述政治运动如谈虎色变。我在评议会上阐述了我的观点,我说:“我是根据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记述的,这是客观存在,不回避,不夸张,实事求是,忠于历史。这样记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特色,有利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利于看清我党自我完善能力,有利于认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人认为集中记述政治运动就是记述失误,这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得到与会嘉宾的认可。邀请前来参加评议会的有:省志办主任王鹤鸣、业务指导处处长晁文璧、编审何鹏、严希,市志办主任陆克亮、总编龙仲文、业务指导科科长张书启、编辑刘帅刚,原安庆市区所属10县志办主任和总编、县六大班子负责人、县志编委会全体成员、老县长耿树谷、程知行、上海师大教授吴绍烈、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文学硕士陈墨也应邀到会,共计94人,历时4天,共提出1400余条意见。省志办主任王鹤鸣作了题为《一部具有创新意识的县志稿》和编审严希题为《一部颇具特色的县志稿》的总结发言。

1992年2月志办责编分头整理评议会意见和听取专业志主修主编对评议稿的意见后,分篇制订修改方案,由总编统一审查调度后分头修改,主要任务是调整篇目,补齐缺项,统一口径,处理交叉,优化语言,如“党的重大活动纪要”章内增加“水产基地建设”、“优质棉基地建设”、“发展乡镇企业”等5个经济建设项目,文化篇增设“文物珍品”,人口篇增设“姓氏人口”。其间,先后聘请章觉非、徐月川、郝晓昌、童斌、童国川、谢樵森、童文豹、张善珠等同志协助责编修改有关章节。7月份完成了第二稿,8月份编委会全体成员在政协会议室举行最后评审会。1993年新春伊始,实行总编一支笔统稿,从篇首到篇尾,一章一节,进行全面审查和优化,力求删繁就简,立异标新。12月底完成第三稿,打印15份送省市志办审批。1995年7月由黄山书社出版。新志面世,心潮澎湃,即兴赋诗一首:

初成志稿一身轻,漫步闲庭作短吟。

倘若能为来者鉴,瘦他几许也甘心。

1997年《望江县志》获安徽省优秀方志成果二等奖。

本届是望江第十届修志,是望江社会主义时期第一代方志。望江有悠久的修志传统,宋、元以前有《望江图经》,明代开始,修了三届,分别是正统八年、嘉靖十六年、万历二十二年。清代修了六届,分别是顺治八年、康熙十二年、康熙二十四年、康熙三十四年、康熙五十三年、乾隆三十三年。准确地说,清代修了七届,据《安徽方志考略》载:同治九年县长毛凤伍曾修了一届,但省档案馆查无此书。民国十一年、十八年、二十三年、三十六年四次议修,因政局不稳均未果。据民国三十六年《望江文献委员会修志资料》记载:“民国三十六年春成立望江县志编修委员会,下设编纂组和采纂组,主要成员有:程在我、徐调平、檀颉韩、刘映黎、周明超、唐绍业、周希文、周育堂、胡蕴真、徐秩东、宋又徵、胡以祥、方祥征、龙伯陶、朱思绅等15人。檀颉韩任编委会主任。

本届修志距乾隆三十三年已有二百二十余年,跨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不同历史时期,这三个历史时期,正是中国政坛风云瞬息万变时期,这就对资料搜集带来诸多困难,如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军在望江活动长达十余年,只在氏族家谱中寻找到片言只语,因资料匮乏,难以成篇。民国年间也从未修志。本届修志任务重,规模大,时间长,先后跨五届政府,三任主修,五任编委会主任相继主事,召开4次全县地方志工作会,8次编委会,63个部门成立专业编写领导小组,抽调156支笔杆,搜集1800多万文字资料,经过反复筛选核实,三评五审,三易其稿,历时12年,形成29篇120万字50多幅图表的宏篇巨著,囊括自东晋建县以来1580余年的文明史,集望江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之大观。

志书,是天下公书,是一地的百科全书,是经世致用之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里仅向所有提供资料和参与编审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值此95版望江县志出版三十周年之际,特撰斯文以资纪念!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望江周刊报社 版权所有:望江周刊 2022 COPYRIGHT
ICP证:皖ICP备2020016453号-1 技术支持:合肥鸣天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