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周刊电子报

2025年4月18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05

望江周刊三版 归有光的枇杷树 大桥头的黄梅新韵 不一样的风景 万镜心随一念平(国画) 延河,流向一卷草木辞(组诗)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望江周刊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桥头的黄梅新韵

□ 作者 农月

在这个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的日子里,我有幸踏入了怀宁县月山镇大桥村,一个充满文化底蕴与历史情怀的地方,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桥头戏曲诗会”。这里,是黄梅戏经典剧目《王小六打豆腐》的故事发生地,那句“我家住在大桥头”的悦耳唱词,仿佛穿越时空,将我带入了一个淳朴乐观、戏曲文化浓郁的乡村世界。

走进大桥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古老而庄重的大桥,它静静地横跨在河面上,见证无数岁月的变迁与戏曲文化的传承。站在桥上,我仿佛能听到那悠扬的黄梅调,从远处的田野、村舍中传来,如泣如诉,婉转悠扬。勤劳的人们世代以戏曲为伴,将生活的点滴融入戏曲之中,用唱念做打演绎人间的悲欢离合。

此次“大桥头戏曲诗会”,正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而举办的。诗人们以诗歌为载体,将诗歌的精炼与深邃融入戏曲内涵,用诗歌的张力与炫彩展现戏曲文化,彰显黄梅戏的独特魅力。这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在诗会上,我有幸聆听了多位专家学者的精彩讲解。他们从历史渊源、艺术特色、文化传承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黄梅戏与大桥头的深厚渊源。怀宁戏剧文化,作为黄梅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唱腔、表演风格以及丰富的剧目,都让人叹为观止。怀宁的戏曲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那时的人们在劳作之余,以黄梅小调为乐,以黄梅小调为伴。他们用质朴的语言、生动的表演,讲述着生活的喜怒哀乐,传递着人间的真善美。这种源自民间的艺术形式,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怀宁戏剧文化。

非遗传承人查民松的现场讲解,更是让我感受到黄梅戏文化的生命力与传承的重要性。他不仅讲述了黄梅戏的历史与现状,还展示了黄梅戏的表演技巧与唱腔特点。他们的表演,既有传统戏曲的韵味与风采,又融入了现代元素与创新精神,让人耳目一新。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对戏曲文化的热爱与执着,也看到了戏曲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

一群作家、诗人,还前往黄梅山寻访戏曲文化源头。那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是黄梅戏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虽然我腿的旧疾已基本恢复,走路还不够快,我还是爬到山顶,俯瞰着脚下的村庄与田野,我能感受到那股从土地中涌出的戏曲土壤与自然力量,滋养一代又一代的戏曲艺人,让黄梅戏薪火相传。黄梅山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为黄梅戏的创作与表演,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与素材。

在复兴村,我们与当地的戏曲爱好者进行深入的交流。他们用亲身经历,讲述戏曲文化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我感受到他们对戏曲文化的热爱与执着,也看到了戏曲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他们不仅通过戏曲传承着文化,还通过戏曲凝聚人心、传递正能量。诗会上,作家与诗人们也围绕诗歌与戏曲文化展开热烈的讨论。他们一致认为,诗歌与戏曲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以不同的形式承载着民族的人文历史与记忆。将诗歌与戏曲融合,不仅能够丰富文化表现形式,还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这门古老的艺术。他们用自己的笔触与声音,将诗歌与戏曲的美妙融为一体,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

这次诗会不仅让我收获满满,还领略黄梅戏的独特魅力,感受到戏曲文化在民间具有深厚底蕴与群众基础。这次意义非凡,不仅是一次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站在大桥头,望着那片被戏曲文化浸润的土地,我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场景。戏曲与诗歌将交织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重新讲述大桥头的故事,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望江周刊报社 版权所有:望江周刊 2022 COPYRIGHT
ICP证:皖ICP备2020016453号-1 技术支持:合肥鸣天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