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一个人,安身立命,处世做人,应该有人格与操守。而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为“官”者,除却要有人格与操守外,还应有骨气。倘若做人失去了人格与操守,那就成了小人;而为“官”者若没了骨气,则就成了奴才。如果社会上“小人”多了,“官场”上的奴才多了,社会风气、党风、政风就会渐渐变坏。
人格、操守与骨气,决非仅仅是英雄豪杰与精英智者才应具有,而应是每一位神志清醒、行为正常的人,尤其是为“官”者皆应具备的。回顾历史上诸如:魏征、包拯、海瑞、文天祥等封建社会的官吏们,尚有甘守清贫的操守与高洁的人格,尚有抵制、冒犯错误“皇令”的骨气。而今的一些各色人等,尤其是大大小小的为“官”者,为什么就没有人格、操守?就没有骨气抵制错误的“领导指示”?
综观古今历史上,有许多人不是没有发财的机会,甚至不是没有升职做官的机遇,但由于他们能独守高洁的人格,保持清廉的操守,一辈子恪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行健,君子当以自强不息”,“不为五斗米折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信条。所以,他们终生清贫、低贱、位卑、穷困…当今世界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窃想每一个普通的人,尤其是每一位为官者,更要做一个有人格的人,做一个坦坦荡荡、堂堂正正的君子,而非为戚戚的“小人”!同时,还希望那些平时善于察颜观色、处处奉迎巴结讨好上司,患有“软骨病”的为“官”者,多吃“壮骨药”,让自己的骨头长得硬一点,腰板挺得直一些。只有这样,才不会在金钱面前折腰,在权势面前屈膝;才能严格按政策、原则办事,成为党和人民信任的好“官”。
常怀敬畏之心
对于“敬畏”一词,辞海中的解释是:“又敬重又害怕”。古今中外,人们由于信仰、知识、经验,世界观的不同,均有着不同的敬畏,有人敬畏鬼神,有人敬畏科学,有人敬畏道德与法纪,有人敬畏舆论和公理……敬畏鬼神,只会上当受骗,而敬畏科学、敬畏道德、敬畏法纪,敬畏舆论,敬畏公理,这才是明智清醒的选择。只有这样,社会才能保持和谐、良好的秩序。如果人们不敬畏科学,不敬畏法纪与道德,不敬畏舆论和公理,就会行为失范,那么社会生活就会陷入混沌无序、没有规则的非理性的反文明状态,那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情景呀!
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定盘星,为人处世有了标准,就会拒绝各种诱惑,用法纪和道德约束自己,就会对越轨之事不想干、不敢干,从而能够创造美好的人生。可以说,常怀敬畏之心,亦是人生重要的课题,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明代著名学者方孝孺,曾写过一篇《家人箴),从正伦、重礼、谨礼、务实、笃行、自省、绝私等15个方面论述了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其中第八条就是“崇畏”。他认为:“有所畏者,其家必齐;无所畏者必怠。”提醒人们要提高警惕,有所畏惧,严于律己,谨慎从事,切不可忘乎所以,为所欲为。德国学者康德说:“我只敬畏两件东西——头上的繁星和心中的道德。一个在上苍,一个在心灵,有了这两尊神的呵护,人生才能如同野马有了缰绳之约束而不会任意乱奔,洪水有了河堤之束缚而不会到处泛滥……
现实生活中,一些同志在金钱、权力、美色的诱惑面前,也会有所动心。但因为对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对党纪国法有一种敬畏之心,所以能够自觉地克制自己,约束自己,做到自警自律克服了错误的念头,保持了革命的气节。那些违法乱纪之徒,那些贪污腐败分子,那些徇私枉法官吏,由于他们没有敬畏之心,什么都不怕,一切“无所畏惧”,把道德、良心、人格,党纪国法统统抛到九霄云外,被一己私利驱使,或利令智昏,昧心贪污,或铤而走险杀人越货,或瞒天过海,为所欲为,最终都不可避免地一步步走进了自掘的坟墓。其结果是一害社会,二害家人,三害自己,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将会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为世人所不齿。
当然,我们所说的敬畏,是指道德和法纪的权威与尊严的不可亵渎,不可冒犯,其目的在于提醒人们要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这不是怯懦,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坚强,一种勇气,一种明智,也是一种高尚的节操!
学会宽容
宽容是一种胸怀。比大地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心胸。
宽容是一种智慧。“做人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坦率真。”
宽容是一种修养。“泰山不让土壤,则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宽容是一种回报。“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
宽容是一种境界。“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不是拥有最多的人,而是计较最少的人。”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宽容。
对人宽容,一要容人之谏,能够听得下不同意见;二要容人之过,能够宽容别人的缺点;三要容人之短,能够宽容比你差的人,不要老是拿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挑剔那些不如你的人;四要容人之长,能够宽容比你自己强的人在一起合作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