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县系古“雷池”所在地,位于皖、赣、鄂三省交界处,处长江北岸,属亚热带气候,年均降雨量1366毫米。一面靠山,三面临水,水域阔大,年均径流量为8亿。素有“水乡泽国”“鱼米之乡”之称。古雷池曾是长江流域第二大泽——彭蠡泽一部分。江湖一体,水脉通联,“天与水模糊,不复知地厚”。气候温暖湿润,水草丰茂,生物多样性优良,让广袤水域古雷池蕴藏着无限宝藏。
“靠水吃水”,依水兴业,先人们以水域为依托、利用水生生物的自然繁衍和生命力,通过劳动获取水产品,则称之为渔业。勤劳朴实的古雷池先民们,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还创造了悠久丰厚璀璨的渔文化。
古雷池渔文化历史是悠久的。古代农耕社会传统四业“渔樵耕读”则以“渔”为首。古雷池先民渔猎生产同样经历了从天然生产原始捕捉到现代捕捞人工养殖一个漫长历史演化过程。“舜耕历山,渔雷泽”。远古时期就有舜曾耕于东至县东流历山,在历山江北望江县古“雷泽”(雷池)从事捕鱼活动的传说。县内汪洋遗址出土的新石器“陶网坠”文物证实至少在5000多年前望江先民已熟知结网捕鱼。三国时望江便设有全国首个渔政管理机构——雷池监,隋唐之世设有都水监,明清两代设有河伯所,或监或所均配有专职渔官。民国年间创立“安徽省立望江高级水产职业学校”。魏晋南北朝大文豪鲍照在《登大雷岸与妹书》精彩骈文中倾情摹状大雷岸所见水生物种多样性。南宋岳珂《程史》云:“望江有湖地,饶鱼蒲,广袤七十里,民之所渔者数百户”。诸如这些,都足以表明望江县古雷池渔文化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积淀。民国34年曾成立了望江县渔会,解放后又开始组织渔业合作社。建国初期,望江县在武昌湖、栏杆湖、焦赛湖以青草湖等重要水域相继成立了许多国营或集体渔场和鱼苗场。望江历史上曾拥有内港和外港渔民达3万之众。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山东微山湖、苏北高邮盐城等地300多户1000余人客籍连家船渔民慕名来到望江县泊湖和武昌湖流域从事流动性漫长渔业生涯。他们秉承“靠水吃水”的古训,在浩渺水域中,居家渔船,安扎水中央,一代一代繁衍生息。趸船就是他们一家一户的“房子”,旁边的渔船既是他们生产工具,也是他们小孩上学、上岸买菜买米、诊病等生活交通工具。他们曾利用风力发电,也通过架设小型卫星接收器收看电视节目。这种生产和生活场面成为当时湖泊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所有这些都已成为过往,尘封在人们历史记忆中了。从1968年开始,后历经政府组织动员陆续将流入本县数百户外港渔民分别在安居在杨湾、青草湖、赛口红旗村分别组建建农和建新两个渔业大队和武昌湖水上六户人家。随着全省“渔民上岸”民生工程实施又在县城凤凰小区兴建“渔民新村”。这些风貌独特渔村加上几个典型渔港至今还是域内观光赏游打卡点。
古雷池渔文化内容是丰厚的。古雷池渔文化除了富有厚重久远历史底蕴外,还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一是富饶且珍稀的水生物种。望江县有名目繁多且不少珍稀的鱼类、甲壳贝类、爬行类及水禽类等水生动物,其中鱼类就有共有12个目23个科93种(属)。尤其是长江鲥鱼、鱽鱼、河鲀“三鲜”或鲥鱼、鱽鱼、鳗鱼“三珍”有力佐证古雷池新望江乃名副其实的“水鲜之乡”。县境内水生维管束植物约有百余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莲、芡、菰、荸荠、芦苇、蒲草等。二是日益精致的渔具渔法和渔船。望江县渔具有百种之多。有网、钩、箔筌、杂特种渔具5大类。其中网具就有刺网、拖网、地拉网等8种。此外还有撒网、抬网及搬罾法等。望江常见渔船有20多种类型,按动力可分人力、风力、机械3类。按作业可分刺网船(丝网船)、围网船、拖网船、地网船、张网船、钩船,还有小水面广泛使用的溜子(划子)、腰盆等。与渔业有关的船只还应包括进行水产品加工、运输、养殖、资源调查、渔业指导和训练以及执行渔政任务的船舶等。三是颇具特色的渔业工程。首先是特色鲜明的渔类洄游工程。望江县长江段有65公里,是中华绒毛蟹、中华鲟、江豚、河肫、鲥鱼、刀鱼及鳗鱼等珍稀濒危鱼类主要生活水域。长江这些洄游鱼类每到春秋季节则逆流而上(包括建闸后人工定期开闸放水),洄游到县内诸多湖泊水域索饵生长,而到了秋冬季节又从湖泊返回长江,直至洄游到江海水交汇处繁衍后代。实施稳固生殖洄游工程,保障了特种鱼类的自然生长和繁育。其次长江鱼苗张绠工程。由于县域内几座长江闸站致使长江天然鱼苗不能直接流入湖泊,建国初期在全省统一组织下,望江县曾在江中划定8个埠位张捕鱼苗。后运输到县内鱼苗场进行鱼种培育。再次人工鱼苗蟹苗繁殖。随着长江野生鱼苗资源逐年锐减,望江县从1980年开始、先后在西湾村,青草湖渔场,岚杆湖渔场.武昌湖鱼场实行人工繁殖鱼苗。成为全省人工繁殖鱼苗最多县份。望江县1985年成功引进人工半咸水工厂化蟹苗人工繁殖技术并喜获成功。1986年成立武昌湖蟹苗场,产销两旺。此外,网箱养鳝更具望江县渔业特色,早年成为安徽省最大的网箱养鳝基地县。近年来望江县大力推广健康水产生态养殖模式,重视精养鱼塘,水库河道沟渠养鱼、农圩稻田养鱼、稻渔综合种养以及养蚌育珠、莲藕栽培等水产发展态势良好。此外,诸如澳洲龙虾、鲈鱼、黄颡鱼、甲鱼、鳜鱼及水蛭(蚂蝗)等特种水产养殖也渐成规模。四是欢快多样的捕捞场景。解放前,县内湖泊河道水域基本上可自由捕捞。生产埠位和作业种类,一般按传统习惯划分。团山乡的薛家咀、壬辰占、大桥乡和西湾等渔民是泊湖生产水域的主力军。武昌湖、大小漳湖和皖河的作业划分比较复杂,原则上每一个段只能安排一种渔具生产,各守疆域:业有公会,船有船帮。50年代建闸围垦后,捕捞水面主要是泊湖、武昌湖及其它通江河道和长江段。泊湖和武昌湖实行养殖后,自由捕捞水面日益缩小。在特色捕捞工程中,武昌湖赶,拦,刺,张联合捕渔法享富盛名,曾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长江拖网也是本土渔业捕捞一大特色。利用渔船拖拽一个或几个屯篮岱型渔网,在缓流水中慢慢前行,迫使鱼群落入一种滤过性渔具里,重点捕捞鱼,虾,蟹,贝等。五是渐进的保鲜贮运方式。古时直至建国初期大都沿用传统的盐腌日晒加工贮运方式。上世纪80年代后,使用冷藏车、增氧设备,鱼虾蟹等水产品大都以活鲜调出。1985年建有“国营望江县罐头厂”。随着时代和科技进步,鱼保鲜运输方式也与时俱进。先后采取有密封充氧式运输、充氧喂食换水开放式运输、带有电动增氧鱼箱运输。此外还出现了设有循环水或换水活鱼舱捕捞运输船,以提高鱼类存活度。
古雷池渔文化形态是璀璨的。古雷池新望江不愧为“水产大县”,在漫长渔业史上取得了许多骄人业绩,呈现出璀璨辉煌业态。至2021年,全县已养殖水面15.25万亩,池塘养殖面积8.18万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5万亩,创建望江黄鳝、螃蟹、鳙鱼、甲鱼4个国家地理标志,17家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全县有37个水产品通过有机、绿色、无公害等层次产品质量认证,是中国生态网箱养鳝第一县,安徽省特色农产品(黄鳝)优势区,是安徽省政府确定的首批水产重点县、水产品基地县,国家生态示范区试点县,全省渔业富民先进县。文化定义本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渔文化固然还应包涵渔民在悠久渔业生产过程所形成的渔歌诗画、渔俗信仰、美味鱼宴以及渔规渔政等形态范畴。一是数千年渔业史,涌现出了不少当地百姓传诵不衰的有关与渔文化相关的诗赋谚语歌谣歌曲。有不乏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檀玑《秋渔杂唱》、范又蠡《漳湖秋渔赋并序》等鸿文名篇。尤其是土生土长的雷池人、著名黄梅戏剧作家陆洪非创作的《天仙配》经典歌词“渔家住在水中央,两岸芦花似围墙,撑开船儿撒下网,一网鱼虾一网粮”更是举国皆知,耳熟能详。二是诸如《卧冰求鲤》、《孟母还鲊》及《渔樵耕读》等都成为古雷池常见渔文化图画或雕刻等美术作品内容,而且更是当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重要文化载体。此外,望江不少地方至今还保留过年跳“渔舞”即跳旱船、蚌壳舞及渔鼓鱼灯等节目表演。三是渔民的独特渔俗信仰也能彰显渔文化地方特色。渔业风险大,渔民文化水平低,故生死福祸,常祈于神灵。也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禁忌,如船家忌说翻、沉、滚、搁等字眼;吃鱼不能翻边;忌妇女船头上船。武昌湖沿岸渔民常把乌鱼头吊在门头以期驱邪避灾等。有新船下水前举行祭船仪式,唱《祭船歌》;还有“贴河”“下季脚 ”“ 抢网”以及“ 做鱼福 ”等系列传统渔俗活动,以图吉祥平安丰收。四是丰盛地方美食鱼宴。“无鱼不成席”系古雷池民间广泛流传着一句俗语。这不仅是彰显水乡人对鱼的特殊情结和凸显鱼的特殊地位,更表明鱼肉营养价值高,爽滑鲜嫩且非常好吃,最易赢得古今老饕们的欢心。诸如当地“鮰鱼或汪丫鱼烧豆腐”、“剁椒鱼头”“银鱼炖鸡蛋” 及“清蒸武昌湖大闸蟹”等色香味俱全极富望江特色的鱼肉菜肴,总会让人垂涎三尺。 应当肯定,历年来诸多以变应变的渔政渔规也是古雷池灿烂渔文化得以不断传承和光大的重要助推器。为了大力发展渔业生产,实施富民兴县、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战略,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陆续颁布了许多利国利民渔政渔规。尤其是近年来实施渔民上岸工程和长江流域禁捕退捕政策更是力度空前,成果显著。本世纪初全县近400户职业渔民,通过持续实施“渔民上岸”工程,正式告别了颠波流离漂泊生活,由水云间步入新天地。大水面围拦网拆除工作全面完成。通过渔船拆解,定额补助和指导转行等综合措施,确保国家实施长江流域水面禁捕退捕重大战略有力贯彻落实,长江流域大水面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生态修复。
古雷池渔文化功能是多元的。一是它的教化德育功能。厚重的古雷池渔文化常给人们以智慧启迪和情操陶冶。古雷池是“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哭竹生笋”“闻雷泣墓”三孝故事发生地。前两个故事主人公都与渔文化有关。“卧冰求鲤”是指东汉末战乱,王祥携继母和弟王览避难隐耕望江。母欲食鲜鱼,时天寒地冻,祥解衣,卧冰求得双鲤跃出。望江县今存有“卧冰池”石碑古迹。“哭竹生笋”的主人公是三国时任雷池监池司马(专职渔官)的孟宗。其中“宗母还鮓”早成为小学课本中“中华德育故事”之一。孟宗在任雷池监渔官时结网捕鱼,作鮓奉母。母封鮓还之并曰:汝为鱼官,而以鮓寄我,非避嫌也,宜深戒之。这就是孟宗之母,教子清廉,封还鱼鮓,戒以避嫌的故事。这两个敬孝倡廉故事至今还一直在当地传为美谈。二是它的哲理处事功能。人们一惯反对只图眼前不顾长远“竭泽而渔”处事做法。孔子曰“钓而不网”同样教人做事要留有余地,不宜一网打尽。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教人凡事要学会不折腾掌握火候。“鱼水情深”寓意关系密切,注重协调和谐。由于鱼类昼夜不合双眼,时刻保持警觉清醒,因而也被称颂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自律精神。三是它的进取祈福功能。“鲤鱼跃龙门”寓意打开美好前程的大门,是一种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吉庆有鱼”,“年年有鱼”即是谐音为“吉庆有余”“年年有余”常为人们祈福愿景美好之意。多吃鱼“聪明灵活”,多吃鱼“多子多福”,“人丁兴旺”也是当地人的吉言口头禅。
综上所述,古雷池渔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对其内涵和外延探究尚十分有限。如何保护、传承和弘扬渔文化的精髓尤其发展休闲渔文化产业还任重而道远,也是望江打造生态示范县引为重视的一项紧迫现实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