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白露过昌化,风里裹着核桃香

作者 汪文义
2025年09月19日  浏览量:8

晨光刚漫过杭瑞高速的护栏,我握着方向盘的手便松了些——导航提示,再往前就是昌化地界,风里似乎已飘来山核桃的焦香。车窗降下,初秋的风带着草木的清润扑进来,路边的稻田泛着浅黄,偶尔能瞥见坡上的树林里,矮壮的山核桃树蜷着弯曲的枝干,枝叶间垂着串状的深绿“小灯笼”——每颗核桃都裹着带刺的外壳,风一吹,偶尔有熟透的刺壳轻轻落地,那便是即将丰收的信号了。昌化人都知道,这刺壳落地的声音,比任何日历都准,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丰收闹钟”。

行至一处服务区稍作停留,刚下车就看见几位穿荧光背心的人在给农户发传单。走近了才听清,是高速交警在叮嘱安全:“您上山采摘可别图近穿高速,那车道上的车快,太危险了。”说话的交警手里捏着一叠《告山核桃农户书》,封面上的字加粗印着“安全第一”。一位挎着竹篮的大婶笑着点头,竹篮沿上还别着副防滑手套:“晓得晓得,去年就看见你们挂的横幅了,‘那颗山核桃不是我们的缘分’,记着呢!”她边说边摸了摸竹篮里的红布,“我们家采核桃有规矩,头天晚上得把红布铺在竹篮底,说是能‘聚丰收气’,再危险的地方也不能破了这规矩。”大婶的话逗笑了周围人,我也跟着弯了弯嘴角,原来这严肃的安全提醒,还裹着昌化人独有的生活仪式感。

重新上路时,天已大亮,车窗薄露慢慢融了。刚过昌化收费站,就看见高速路桥的出入口挂着新的横幅——红底白字在晨雾里透着暖意,正是刚才大婶提起的“那颗山核桃不是我们的缘分”,连车速都忍不住慢了些,想把这温柔的提醒多看两眼。路过龙岗段,更让我驻足的是远处的山坳:几位农户正背着竹篓往树林里走,竹篓上系着的安全带闪着银光,脚边还放着写有“请勿横穿高速”的小警示牌(许是交警送的)。不远处,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叔正把安全带一端系在粗壮的树干上,另一端牢牢扣在腰间,脚踩树杈举起磨得发亮的竹竿——那竹竿柄上刻着几道浅痕,“这是我爹传我的,”他见我盯着竹竿看,笑着解释,“每道痕代表一个丰收年,今年该刻第五道了!现在政策好,交警送提醒,咱自己也得惜命,才能年年刻下这丰收痕啊。”说罢,他对准枝头的核桃串轻轻一敲,带刺的核桃便滚进树下铺着的帆布兜里,动作稳当又小心。低头瞥见高速路肩的草丛里,嵌着半颗被车轮压碎的核桃壳,忽然懂了交警反复叮嘱的用心——那颗冒险去捡的核桃,哪比得上平安回家、继续刻下丰收痕的分量。

风里的核桃香更浓了,还没走多远,就听见竹篓晃动的轻响。沿护栏往前,一位大爷背着竹篓迎面走来,腰间别着根磨得发亮的竹竿,竹篓边挂着个旧搪瓷缸。他看见我举着手机拍照,便笑着挥了挥手:“姑娘是来玩的?再过几天来,就能尝鲜核桃了!今年雨水匀,果子比去年饱满,咬着脆生生的香!”我连忙点头,笑着回:“大爷,听您这么说,我都忍不住想等核桃熟了来尝尝!去年偶然尝过昌化核桃,壳薄得能用指尖捏开,仁儿裹着点炭火的焦香,嚼着还带股山风的清劲儿,现在想起来还馋呢!”“那可得来!”大爷眼睛亮了,“我们昌化采核桃,讲究‘父子同上山,媳妇在家炒’,等采完了,锅里的核桃刚炒得冒香,一家人围着吃,那才叫丰收!”看着他竹篓里叠得整齐的防滑垫,忽然想起家里老人晒干货时的认真,心里暖融融的——原来不管在哪儿,丰收的期盼都藏在这些代代相传的小事里,实在又动人。

车子继续往前开,后视镜里的山林渐渐变小,可风里的核桃香却似乎更浓了。我忽然明白,这白露时节的昌化,让人心动的不只是满山的丰收景致,更是农户眼里的期盼、交警手里的告知书,是每个人为了“平安收获”付出的心意。要知道,昌化山核桃自明清时就已是贡品,如今这颗小小的果子,更是裹着当地人的日子与念想——是竹竿上的刻痕,是竹篮里的红布,是一家人围坐吃核桃的暖意,也是舌尖上那股化不开的山风焦香。原来最动人的秋景,从不是孤高清冷的山水,而是这样带着烟火气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互动——就像山核桃的香,要裹着阳光、心意与百年的地域情长,才最是绵长

上篇:一本家谱映山河
下篇: 家味清欢(三章)
分享到

© 2022 望江周刊
合肥鸣天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 TOP


http://paper.ahwjnews.com/Content/weixinlogo.png
望江周刊
http://paper.ahwjnews.com/m/content/2025-09/19/003171.html
望江周刊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