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人文 ● 望江(三章)

作者 章婷婷
2024年08月23日  浏览量:62

王幼学和慈湖书院

王幼学,1275年生于望江慈湖畈,字行卿,别号慈湖,人称慈湖先生。

王幼学生不逢时,南宋王朝灭亡后,年幼的他被元兵俘至河南洛阳,所幸被一陈姓人家收为义子。王幼学聪敏好学,博览陈家藏书,最终学业大进。

元朝大德三年(1299年),王幼学得到一本南宋朱熹所撰《通鉴纲目》,于是耗费二十年时间七易其稿,将此巨著全部加以引喻释义,并于仁宗延佑五年(1318年)编纂成五十九卷的《通鉴纲目集览》,泰定元年(1324),刊行于世。被历朝文史学家所称道,今海内外一些重要图书馆均有不同版本所藏,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此书重在对史料的钩校疏义,许多观点被后世学人所重视并广泛引用,如雕版印刷术起源于东汉说乃慈湖先生首次提出,至今在我国印刷史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由于慈湖先生在中国文化历史中的突出贡献,历朝历代均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推崇。他一生潜心钻研理学和史学,被尊为元代八大名儒之一。当时有朝中大臣屡次举荐其为官,但都被其拒绝。

元至元二年年届花甲的王幼学回到望江,躬耕慈湖之畔,与同志讲道不辍。于值雪山(太阳山)旁建慈湖书院,王幼学书院核心主讲,程朱之学自然为核心内容。慈湖书院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影响的书院之一。书院故址虽早年被毁,但却留下了历史辉煌灿烂的一页。

一生清贫,勤奋治学,王幼学于元1368年逝世,享年93岁,葬于太慈镇桃岭雄鱼山,坟前立有元代墓碑,上面镌刻元理学家王幼学先生之墓。后人在明代修缮墓地时立有大儒王公慈湖先生之墓。清代时望江学者将王幼学像奉入圣庙,列为先贤配享祀位。

现如今,太慈镇深入挖掘慈湖文化,在慈湖畈旁的老林山顶上重建了慈湖书院宣讲慈湖文化内涵,打造承载历史、传承教育文化的交流基地,让文化扎根、领路有人。

望江第一县令:麹信陵

我闻望江县,麹令抚茕嫠。

在官有仁政,名不闻京师。

身殁欲归葬,百姓遮路岐。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秦中吟》十首中的《立碑》,称赞信陵办事公正,被民拥戴的美德。

信陵,吴县人(今江苏苏州)人,唐代贞元初年进士,贞元六年(790年)任舒州望江县令。他在望江任官期间,“有仁政,爱民如子,尤恤茕独”的亮节高品、功绩德行。《全唐诗》所附小传,将其一生功绩,用“有惠政”概括。清乾隆《望江县志》有载:

“岁旱,信陵斋戒为文,以铁版丹书,祷于神曰:必也私欲之求,行于邑里......

意思是:望江县发生大旱,麹信陵十分焦急,他虔诚的斋戒后,写了一篇《祈雨文》,命人将此文刻于铁版上,向上天、大神祷告求雨。之后,麹信陵又写了篇《投石祝江文》,说:如果有什么做得不好的,都是我县令的责任,请神明惩罚我,可千万不要迁罪于望江县的地方百姓。不久后,果然天降大雨,缓解了望江当地的旱情。

虽然是自然现象,但在天人相通的传统理念下,百姓认为这正是麹信陵行为的结果。

千年遗存的文献和久传的口碑资料告诉我们,麹信陵“惠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弘扬优秀道德,营建贤孝之风。明嘉靖《安庆府志》有载,文曰:“仲源,生而仁孝,贞元中,母疾大渐不食,刲股为羹,以进母食,而疾愈。邑宰麹信陵以事闻,德宗叹赏。”详细记载了麹信陵举荐徐仲源孝贤之事,并得到唐德宗称赞。

官爱民,民拥官。望江百姓也深深爱戴这位父母官,麹公任满调迁时,出现了“民遮道,留不得去,得再任”的动人场面。麹信陵不幸殉职于县令任上后,其灵柩被送归故乡时,望江百姓自发守候在发丧的路上,不忍让麹公离去,最后将麹信陵灵柩留葬于望江江边。

麹公去世后,虽然当时朝廷没有予以表彰,就如白居易《立碑》中所言。但他的惠民德绩如同一块永不凋失光彩的丰碑,永远立于百姓心中。

望江县北隅建有“麹大夫祠”,明代万历《望江县志》记载:“麹信陵为县令,有惠政,民立祠也”。祠被毁后,正统四年(1509年),知县王原即旧基建祠,立碑于侧。 2009年,望江县在原址复建了麹信陵墓和雕像,供今人追思先贤,弘扬地方文化,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沈镐与他的《六圃地学》

沈镐(1649-----1726)字六圃,又名师昌,号新周,望江沈冲人。清康熙年间进士。幼年家境贫寒,勤奋好学,乡人誉其读书有过目不忘之资质。少年丧父,伴随其仁慈善良的婶娘,背井离乡,四处漂泊,传说路过江西景德镇瓷都时,被瓷器店老板发现与赏识,请其为之画碗花(即瓷器上画上花草虫鱼的图案),不负少年才子之名的沈镐,当仁不让,当即以精湛的画技,艺惊四座,一时传为佳话。

20岁时为图取远走鄱阳等地,因世态炎凉,征途坎坷,便郁郁而归,自叹他途不足恃,惟宜读书。于是在乡里边教蒙童,边发奋攻书,闭门耕经耘史,凡经学,史学,地学,音韵学等俱潜心研究。他的人生哲学是吾无能胜人,但遇事不肯放过,锐意进取。康熙四十八年(1709)已花甲的他,一举考中进士,但不愿做官,在家耕读。康熙五十四年(1715)应知县马骏之聘,编修《望江县志》。康熙六十一年(1726)选授四川屏山县令。沈镐的著述甚丰,除《雷水论》,《雷沙论》等文章,对祖国山川形势作了详尽而精辟的阐述外,还有《四民便用字韵》,《蜀游记》,《四书文稿》,《诗经文稿》以及《六圃地学》等,其中《六圃地学》一书,在当时影响较大。该书内容,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性,尽管书里面还带有一些风水和迷信色彩的缺陷,但从辩证观点来看,还是有很多可以借鉴之处,《六圃地学》仍不失为是一本研究我国山川地理形势的好书,它将对旅游业开发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的开展,都应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上篇:汤头歌药性赋
下篇:山茶颂
分享到

© 2022 望江周刊
合肥鸣天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 TOP


http://paper.ahwjnews.com/Content/weixinlogo.png
望江周刊
http://paper.ahwjnews.com/m/content/2024-08/23/002262.html
望江周刊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