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千秋万岁毋相忘

作者 李进平
2022年12月23日  浏览量:322

一方黑色的长方形砚台,我仔细地端详着它,正面的图案是一个睡倒的花瓶,背面凹形的槽池里刻有字,整体看上去黑不溜秋的,并没有什么殊胜的地方。

望江县博物馆朱强馆长介绍说,这是清朝时望江县令师范用过的端砚,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本县毛安乡征集来的。我不禁重新打量起这方砚台,长方形,通体青黑色,宝瓶型砚堂,瓶口为砚池,砚面浅雕波浪纹,砚边方凸,底部凹雕,内阴刻铭文。朱馆长说,此文为师范所雕。铭文为:“其体方,其色苍,是足以发山水之秘,而增翰墨之光,君试抱之贡玉堂,千秋万岁毋相忘。嘉庆丙寅冬老灌夫师范铭赠孟涂刘子”

师范,字荔菲,云南白族人,嘉庆六年(1801年)任望江县令,“治望江八稔,两旱两水,运楚糈,办京粮,备极老瘁,民胥有生。”《清史稿》中评价曰:“公明慈惠,甚著贤绩,士民讴歌之。”他刚一到任,就遇上了望江大水灾,田禾无收,民大饥馑。师范立即把灾情向上报告,请求豁免赋税,输粮赈济灾民。他的奏请不仅被驳回,而且还受到了申斥。师范不但没退却,还亲自去见上司,当面痛陈实情,长跪不起说:“大人如不府允,下官只得请求革职为民了。”最后上面同意免除了望江当年的赋税并予以赈济。望江人民对他感恩戴德,亲切地称他为“师父”。师父者,父母官也。

师范博学多才,诗、书、画都有很深的造诣。他闲时修身,从政惟简,关心民众,戒奢安贫。他曾在县衙大门上写了这样一幅楹联以明志:“政简入琴堂,常对一泓清水;心清在茅屋,平分万户春光。”他一生写诗五千余首,可以说诗成了他一生的伴侣。在望江任内,师范整饬风俗机要,处理饥荒干旱水灾等事件,均有诗文记述。师范“肯赋新诗为写真”,《甲子六月八日同景山明府堪水泊大湾咸作》中,他写到“田庐半飘荡,烟树远浮沉”、“冒水浮菱茨,沉波失稻梁”。大湾,这个地名现在还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此工作了六年;98年大水,大湾告急,这片土地在解放军和民众的坚守下,才没出现像师范描述的“烟树远浮沉”的境况。两百年后的大湾,如今是楼房林立,店铺成排,人民安居乐业,享受太平盛世。

师范为官清廉,以致仕后因贫不能回归,他感叹道:“乡情宦味两难分,已愧沙头白鹭群。手版未抛身是客,朝朝拄杖看浮云”(《怀乡诗》)。他在望江任职期间唯一留下的实物就是那一方砚台,可是在这短短的十年间,他却给世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其著作中最负盛名的是《滇系》、《南诏征信录》和被称为“一部廿四史”的一百零八首《咏史诗》。姚鼐称《滇系》为“撰论古今之是非,综核形势之利病,兼采文物,博考故实,此史氏一家之美”。师范的《咏史诗》共吟古代历史人物108人,以国家二十四史人物为主,其前后次第皆有微意存乎其中,近代刘文典先生赞其“论史有卓识”。他收集望江诗人43家,编纂《雷音集》12卷,成为迄今为止望江历史上最全的诗文集。望江现今成书的《雷音续集》,也是依照师范的《雷音集》编纂而成的。

师范解官之后,无钱回乡仍居望江,地方绅民在迴龙宫为他祝六十岁寿时,他仍心系地方文献与民众生计,写道:“愿将介寿樽中酒,酿作田间岁岁春”。他题望江的三孝祠,联云:“泣于竹,卧于冰,绕于墓,三子岂寻常孝行;山有台,堤有池,里有墩,千秋共仰止芳名”,如今我辈读来,仍内心激荡,胸生层云。

师范于1811年病逝于望江。去世时,“家无余财,惟书籍千卷”。他的棺柩由生前好友张溟洲派人护送回云南弥渡。邑人感叹:“生有文章惊海内,死无骨肉送泉台”。他的灵柩离开望江时,满城绅民阻道哭送,场面宏大悲壮。这样的场景,在望江这个小县城的历史上也曾发生过一回,那就是唐贞元六年任望江县令的麴信陵,他任职期间,关心民瘼,多施仁政。及至任满调迁,县民纷纷恳请留下,遂再任。贞元中期卒于任内,当护送灵柩归乡时,县民遮道号哭,车不得行,于是留葬在县城北隅,并建祠祭祀,墓前立有“麴大夫之墓”的石碑。现在麴信陵的墓还在小北门的山坡上,透过巷道能看见繁华的小北门步行街,人来人往。

人都想青史留名,“留取丹心照汗青”,麴信陵做到了,师范更是做到了。他们在人民的心中立下了丰碑,所以人民记住了他们,为他们立碑建祠,昭示后人。民心如镜,能照出跳梁小丑,更多照出的是朗朗乾坤中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之人。

一方砚台翰墨香,方正之间师范藏,惟有君心似明月,千秋万岁毋相忘。

上篇:没有了
下篇:北宋:一只瓷碗的器与道
分享到

© 2022 望江周刊
合肥鸣天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 TOP


http://paper.ahwjnews.com/Content/weixinlogo.png
望江周刊
http://paper.ahwjnews.com/m/content/2022-12/23/000909.html
望江周刊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