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周刊电子报

2022年8月19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05

望江周刊三版 追逐太阳的人 泥塘河之晨(外一首) 巨鹿路(外两首) 蓝,以及另一种蓝 荷风送香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望江周刊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读《在路上》有感

□ 作者 鄢钱芳

1957年《在路上》出版后,作者杰克·凯鲁亚克一夜成名。文中提到的牛仔裤和咖啡机在美国分别售出了亿万条和百万台,并且促使无数青年人踏上了漫游之路。这本书影响了很多人,连乔布斯也是受它影响,创立了苹果公司。

世界这么大,谁都想去看看。而我们多数人忙于生存,无暇顾及,甚至不敢去想象。

而《在路上》却引领这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世界与生活方式。这是一本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是有相当影响力的书。它所倡导的挣脱束缚,向往精神自由、热爱生活、找寻自我和追求理想与信仰的精神,在高压而沉闷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

《在路上》是杰克·凯鲁亚克的自传性代表作,作者只用了三个星期的时间在一卷30米长的打字纸上完成的。

小说中的主人公萨尔为了追求个性,追求自由,与狄安、玛丽露等几个年轻男女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到了墨西哥,一路上他们狂喝滥饮,随性而为,走累了就挡道拦车,夜宿村落,从纽约游荡到旧金山,最后作鸟兽散。

同时,书中体现了作者主张的即兴式自发性写作技巧――思绪的自然流动,反情节,大量使用俚语、俗语、不合评语法规范的长句,并广泛涉及美国社会及文化习俗;另一方面,书中又展现了美国辽阔大地上的山川、平原、沙漠、城镇……如一幅幅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路上》里的人物,表面上看似在漫无目的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总是一种“在路上”的状态。实际上是追寻,追寻属于他们想要的精神领域。虽然他们一有借口就横越全国来回奔波,沿途寻找刺激,他们真正的旅途却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他们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但他们的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

文中人物既有我们普通人的影子,又成功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我们是否也在感叹如何才能像他们那样一直在路上。

在路上,他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在路上》,让我联想起了“身体或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这句话。

然而,与这句受人追捧的鸡汤不同,《在路上》描述的是身体在路上,灵魂不知在何方的故事。

故事内容来源于杰克·凯鲁亚克的个人经历。而书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以“垮掉的一代”真实存在的人为原型的。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吕西安·卡尔、威廉·巴勒斯四人先后结识,并一见如故,形成了“垮掉的一代”最初的核心群体。之后来自丹佛的骗徒尼尔·卡萨迪也加入他们,并偷了一辆车,使众人一起进行了横穿美国的旅行——《在路上》的故事正是由此而来。

这本书不是那么容易看懂,开始看时以为是作者的回忆式碎碎念,行文杂乱。真要理解了也许你就会明白,杰克·凯鲁亚克都用这条漫长又没有终点的“寻找之路”表达了真实的自我。鲍勃·迪伦也评价这本书,说“它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

也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在路上》的梦,总想去远方看看。可是《在路上》里的众人走了一圈后,其实又回到了原点。

那作者在书中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应该就是,解决当下的问题就在当下。

那走出去的意义何在呢?当然,你必须走出去,你必须在路上。那样,你才能理解,你才能感悟,你才能最终明白,拯救你的只能是你自己。走你的路,走你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路,没有人可以替代你。

正如书中迪恩对萨尔说的:你的路是什么路,哥们儿?

圣人的路,疯子的路,彩虹的路,孔雀鱼的路,随便什么路。

无论何人无论如何都能走的一条无论何处的路。

何处、何人、如何?

书中很多人,他们或是诗人、作家、搬运工、流浪汉、骗子、搭车客,却无一不是曾被世界遗弃的一代人。

只有通过不断上路,保持激情,不忘初心,以此证明自己还活着。在路上,只要一直朝前走,不管终点,上帝会给你启示的。

那颗心永远躁动不安,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在路上》不仅是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也是自我价值的重塑。

也许当我们找到了自己,明白了自己,就会停下来,心安了,安心了。

上路吧,开始吧,只要开始,何时都不晚。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望江周刊报社 版权所有:望江周刊 2022 COPYRIGHT
ICP证:皖ICP备2020016453号-1 技术支持:合肥鸣天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