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医院康复医学科病区和治疗区,有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医疗团队。他们年轻的脸庞,治疗区那些外形很酷的康复治疗设备,一瞬间就颠覆了我们传统印象中的康复治疗。尽管他们走进这个行业的原由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为实现梦想的热情扎根基层 。
让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柯翔是这个团队中最年轻的治疗师,他的从业初衷是希望像他奶奶那样的脑卒中患者能够及时得到康复治疗,尽早回归正常生活。康复治疗区里有一个残疾功能障碍患者使用的坐便器,旁边有专用扶手,71岁的鲁大爷正一遍遍缓慢而认真地进行如厕训练。对于很多前来做康复治疗的患者来说,能够生活自理,尽量不去麻烦家人,便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康复不仅是“恢复”,也可以是治愈
邱晶晶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她是这里最贴心的治疗师。每当患者做康复训练时疼痛难忍,不禁丧气时,她总会走过去贴心抚慰:功能障碍并不是绝境,只要坚持训练定会一天天好起来。她微笑着告诉我们:“现在很多人对康复的理解还停留在疾病治疗后的‘恢复’阶段,实际上,很多疾病直接通过康复手段就可以疗愈。”邱晶晶不知道,对于治疗区的很多患者来说,她的笑容本身就是一种治愈。
把一颗“骨科康复”的种子在基层种下
苏书林对康复医学有很专业的见解:康复是环保的,尽可能避免使用药物和手术;康复医学也是高科技的,利用物理学将声、光、电、磁等方面的变化转化成高科技的设备来进行康复。苏书林工作细心,技术也是最好的。即使再忙,他每天也会挤出一两个小时研读相关医学知识,再细致地跟实践相融合。他最想做的就是把一颗“骨科康复”的种子在基层种下。
做一缕阳光,总会温暖到那些需要的人们
32岁的曹求求这个团队的康复治疗师长,为了更好的做好居家康复,他建了一个居家康复治疗微信群,每天通过微信群跟正在做居家康复的患者们交流沟通,关注康复进展,提醒注意事项。在党建引领下,这个团队主动请缨参加疫情防控,先后与医院相关科室一起送诊下乡,服务上门,助力乡村振兴,落实社会责任。
从2013到2022,县医院康复医学科近十年来的发展日新月异。十年坚守,十年青春不悔路。虽然康复治疗还没被人们完全认可,但做一缕阳光,总会温暖到那些需要的人们。 (金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