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周刊电子报

2022年4月22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05

望江周刊四版 望江挑花—— 匠心传承非遗,劳动挑出美丽 望江挑花—— 匠心传承非遗,劳动挑出美丽 专注 挑 靠垫 时尚 织布 纺线 传承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望江周刊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望江挑花—— 匠心传承非遗,劳动挑出美丽

□ 作者 廖羽轩

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千多年前,生活在望江县香茗山麓的一方百姓,在日复一日的“男耕女织”之余,爱美的村姑们便常常一起琢磨着怎么将自己亲手织就的纱巾、头布添上漂亮的花纹。就这样,最初的望江民间挑花便应运而生了。如今,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和发扬,尤其是经过新中国七十多年来的发展,望江挑花已经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人民大会堂上的艺术饰品。这份荣耀,凝聚了几代人的匠心,也是先辈们执著坚守、精益求精的结果。那么,今天的我们,如何守住这份“匠心”,走好望江桃花的传承之路呢?

匠心传承,要“守得住”。王世福是望江挑花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二十多岁时他在工作中无意间接触到望江挑花,便爱上了这门艺术。但是随着现代工艺日新月异发展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望江挑花这一费时费力、慢节奏的手工工艺和地方独特文化在慢慢淡化,于是,他暗下决心要对此进行挖掘和保护。后来更是辞去了县博物馆馆长的职务,专门从事这项工作。从接触望江挑花到现在,他已从事挑花艺术整整四十年。在这苦苦坚守的四十年期间,他通过细致深入的挖掘和潜心钻研,不仅炉火纯青地掌握了望江挑花针法、色彩、图案等方面的技艺真谛,而且竭尽全力将这一散落在民间的“女红”,进行传承并发扬光大。一针一线都是艺术,挑花技艺打磨的不是时间,不是功夫,而是心性。王世福说“把一件事坚持下来,做到极致,才能做到最好”。没错,先修“心境”才能到达“技境”。不能心猿意马,这种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这种精益求精、细之又细的态度,这种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的定力,正是我们匠心传承的根本所在。

匠心传承,要“破得开”。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破得开”,意味着要在突破和完善中实现匠心传承。王世福告诉我们:“作为传承人,我要做的就是将望江挑花的文化传承下去。扩大群众基础,找准市场需求,出更好的产品,让望江挑花在时代土壤中绽放得更美。”挑花三分传承,七分创造,必须突破前人技艺,学会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顺时应势、勇敢破立,扬前人所长而“破”其短,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现在的他一边忙着协助公司推动挑花走向市场,一边为学生们教授挑花技艺。他用真挚的热情、灵巧的双手,探索出了一条产、学、教相结合的新路。

在我们望江,这样的挑花工匠还有很多,她(他)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很多更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但是在挑花传承面临现代新工艺挑战的危机时,仍然守护与发展着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让传统的挑花艺术绵延至今,也让挑花成为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附:

“望江挑花”是安徽省颇具代表性民间艺术之一,于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挑花艺术。目前,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发布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中,“望江挑花”名列全国四大挑花之首。1979年,在安徽省群艺馆、博物馆及有关专家、艺术家的关爱和推介下,深处乡野的望江挑花第一次入选人民大会堂。后来,被选送到京城成为人民大会堂的艺术饰品,并多次作为外交礼品赠送国际友人。

“望江挑花”最早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发展历史。

“望江挑花”在传承中逐步得到了发展,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创新,最终钻研出了挑、钻、游、织等四种针法技艺。它以针法多变、正反成画、色彩素雅、图案别致、古朴典雅等独特工艺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望江挑花”与其他地方的挑花不同,最大的特点就是“正反成趣”,无论从正面看还是反面看,图案都是一样的。

“望江挑花”的成品除了制作成屏风、装饰画供欣赏外,还制作成了各式各样的包包、头巾、围裙等;发展至今,望江挑花已成为当代家居用品如沙发靠垫、窗帘、壁挂、地毯等的重要组成部分;蓝白色相间,视觉上分外的清新、养眼,成了点缀生活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颇受人们的推崇与喜爱。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望江周刊报社 版权所有:望江周刊 2022 COPYRIGHT
ICP证:皖ICP备2020016453号-1 技术支持:合肥鸣天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