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泥土的涅槃:陆洪非文本炼金术与黄梅戏的逆袭密码

作者 张松生
2025年10月03日  浏览量:49

黄梅戏这名字,带着江南水乡的湿润和泥土的芬芳。它起家实在卑微,不过是鄂皖赣交界地带,农民们在田间地头、草台庙会上随口哼唱的采茶调、山歌小曲儿。早期形式简单,内容也多是家长里短,带着浓厚的乡土气和未经雕琢的质朴,甚至有些简陋。在几百种地方戏里,它原本毫不起眼。然而,短短几十年间,它竟能脱胎换骨,从乡野草台一路唱进都市剧场,甚至登上银幕,蜚声海内外,成为中国戏曲版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剧种。这个堪称传奇的“草根逆袭”故事背后,绕不开一个名字——陆洪非,以及他那支点石成金的笔。

黄梅戏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被业内称为“一度梅开”的黄金时期。这个转折并非偶然。1953年,在时任安徽省委宣传部长桂林栖的大力推动下,安庆的黄梅戏班底被整体搬迁到合肥,正式组建了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这不仅是简单的机构搬迁,更是一次官方层面的正名和赋能。“黄梅戏”这个名称被正式确立,结束了以往“黄梅调”、“怀腔”、“采茶戏”等混杂的称呼,赋予了这个剧种清晰的身份标识。更重要的是,这次集结汇聚了当时最顶尖的人才:台前有天赋异禀、唱做俱佳的严凤英和王少舫;幕后有锐意革新的音乐家时白林;而在剧本创作这个核心环节,则迎来了精通传统又心怀新志的剧作家陆洪非。正是这群人的合力,为黄梅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陆洪非,安徽望江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学院派。他做过记者、教师,对民间艺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深厚的田野调查基础。他深入乡间,收集整理老艺人的口述剧本,研究黄梅戏的源流与形态(著有《从农村到城市的黄梅戏》等文)。这让他对黄梅戏的“根”与“魂”有着深刻的理解——它的生命力在于民间性、生活化和那份独特的“泥土香”。然而,他也清醒地看到,许多传统剧目在思想内容上存在封建糟粕,艺术形式上也显得粗糙。要让黄梅戏真正登上大雅之堂并赢得新时代的观众,必须进行一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创造性转化。陆洪非,正是这场转化的核心操盘手,他手中的笔,成了黄梅戏蜕变的关键工具。

最能体现陆洪非“文本重构”魔力的,莫过于《天仙配》和《女驸马》这两部不朽经典。

《天仙配》的故事并非陆洪非凭空杜撰,其源头可追溯至望江老艺人胡玉庭的口述以及安庆坤记书局的刻本。但老本子的核心是什么?是宣扬“孝道”——董永“卖身葬父”被视为至孝,感动上天,玉帝于是派七仙女下凡“奖赏”他百日姻缘。在陆洪非看来,这种“天恩浩荡”式的被动奖赏和强调愚孝的伦理观,显然与新时代精神格格不入。于是,他挥动手术刀般的笔锋,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

《女驸马》的改编过程更为复杂,其前身可追溯到江西黄梅戏的《双救主》(又名《双救举》),源头可能更早。在王兆乾、杨琦等多人改编尝试的基础上,陆洪非最终完成了这部杰作的“再改编”定稿。他的核心贡献在于:

陆洪非文本重构的成功,绝非灵光一现,而是基于其深厚的功底和清晰的策略:

  1. 精准的“文化基因编辑”: 他深谙黄梅戏的魅力本源在于其民间叙事、生活气息和情感真挚(即“泥土香”)。他精准识别并保留了这些“优质基因”(动人的故事内核、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同时 毫不犹豫地“剪切”掉附着其上的封建伦理“病毒”(愚孝、宿命、压迫女性的观念)
  2. 注入“时代精神”的强心剂: 他敏锐地将新社会的核心价值(自由、平等、劳动光荣、女性自主) 巧妙地融入传统故事肌理。《天仙配》的劳动爱情观、《女驸马》的女性智慧与反抗精神,都引发了当时观众的强烈共鸣。
  3. 强化戏剧张力与人物魅力: 他深谙戏剧规律,改编后的剧本结构更精巧,情节冲突更激烈(如七仙女斗天庭、冯素珍金殿陈情),人物形象更饱满、更具行动力(尤其是女性角色)。
  4. 坚守“泥土香”与提升文学性: 他的剧本语言保留了黄梅戏原有的生活化、口语化精髓(如“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同时,他又进行了艺术提炼,使其更具文学美感和舞台表现力,实现了“俗中见雅”。

当然,一部戏的成功,剧本是蓝图,还需要卓越的演绎者将其变为现实。严凤英以其无与伦比的天赋和充满灵性的生活化表演,将陆洪非笔下的七仙女、冯素珍演绎得活灵活现,赋予了角色灵魂。她将采茶女的肢体语言、安庆方言的韵味融入表演,让仙女、状元也有了人间烟火气。王少舫的唱功深厚,表演稳重扎实,与严凤英堪称黄金搭档。音乐家时白林则大胆创新,在《天仙配》等剧中引入西洋管弦乐队,与传统打击乐、民乐完美融合,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奠定了现代黄梅戏音乐的基础。而电影这一现代媒介,则成为黄梅戏破圈传播的关键催化剂,它打破了地域和方言的壁垒,让陆洪非的故事、严凤英的表演、时白林的音乐,得以最广泛地传播,成就了黄梅戏的全国性地位。

陆洪非和他同代人的努力(“一度梅开”),以及后来如《徽州女人》等作品带来的“二度梅开”,共同书写了黄梅戏的辉煌。回望这段历程,陆洪非的文本重构策略,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启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并非全盘否定,也非固步自封。其生命力在于从传统故事中挖掘那些永恒的人性光辉与情感共鸣点(爱、抗争、智慧、正义),并用符合当代审美和价值观的方式重新讲述、包装和演绎,同时牢牢守护住其赖以生存的独特艺术特质(如黄梅戏的“泥土香”)。陆洪非就像一位高明的园丁,他精心修剪掉传统老树上的枯枝败叶(糟粕),嫁接上新时代的良种(新思想),并悉心呵护其独特的根系(民间性、生活化),最终让黄梅戏这株“乡野之花”绽放出跨越时空的璀璨光华。他的笔,不仅改写了《天仙配》《女驸马》的命运,更重塑了黄梅戏的筋骨,为其注入了走向广阔天地的灵魂力量。

上篇:种菜记
下篇:万岁,中国! ——献给共和国76岁华诞
分享到

© 2022 望江周刊
合肥鸣天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 TOP


http://paper.ahwjnews.com/Content/weixinlogo.png
望江周刊
http://paper.ahwjnews.com/m/content/2025-10/03/003206.html
望江周刊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