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可歌可泣的望江凉泉抗日阻击战 ——太阳山两年阻击战考略

作者 吴志贵
2025年08月22日  浏览量:5

一、引言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历程,无数中华儿女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在广袤的国土上浴血奋战。在这场全民族抗战中,安徽作为重要战场之一,发生了众多可歌可泣的战斗。其中,1942-1943年在安徽省望江县凉泉太阳山地区的抗日阻击战,虽不如一些大型会战广为人知,却同样在抗战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日军占领望江县城后,妄图将县中部制高点——太阳山打造成战略重地,以实现其进一步侵略扩张的野心。而国民党军十一游击纵队一支队和138师413团等部队在此严阵以待,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两年三次战役中都取得辉煌战果。本文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和口述史料整理分析,并进行实地考察和拍摄走访,力求还原太阳山抗日阻击的基本史实,进而探讨考略这一战役有关背景、过程、影响及历史评价。

二、阻击战役背景

2.1 日军侵略皖江地区态势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迅速向中国内地推进,安徽皖江一带成为其重点进攻区域之一。1938年,日军相继占领安庆、芜湖、合肥等重要城市,控制了交通要道和经济命脉。此后,日军继续向皖江各地扩张,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望江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地理位置重要。日军派遣志摩联队属116师团驻在以安庆为中心的沿江一线。1939年2月19日(正月初一)日军波田支队侵占望江县城,在此建立据点,企图长期统治。日军在县城周边修筑碉堡、挖战壕,加强防御工事,并对当地百姓进行残酷的统治和剥削,妄图以此为基地,进一步向周边地区渗透。

2.2 望江太阳山的战略地位

1938年武汉会战后,日军为巩固长江防线,将望江县太阳山纳入"皖南作战区"核心控制范围。太阳山(又名值雪山、横山)位于望江县凉泉乡境内,九峰逶迤,丘峦棋布,高度虽仅154米,却是望江县中部的制高点。其地理位置优越,俯瞰周边地区,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日军占领望江县城后,敏锐地察觉到太阳山的战略意义。据当地村民回忆,当时日军每天抓到上百人在太阳山挖战壕,筑碉堡,修建环山公路。在太阳山南麓陈氏冲、石牛山等各村强编保甲,企图将太阳山打造成稳固的战略据点,以便控制整个望江县,并阻止中国军民的反击。对于中国军队而言,太阳山是阻止日军北扩的重要屏障。若太阳山失守,日军将更加肆无忌惮地进犯县境北部广大地区,威胁周边地区的安全。因此,太阳山成为中日双方争夺的焦点。

2.3 太阳山抗日军民的军事部署

为了抵御日军的侵略,中国军队在太阳山一带进行了精心部署。国民党军十一游击纵队一支队(俗称“十一游”)、176师156团及138师413团等抗日部队先后驻扎在太阳山一带,包括龙家大屋及凉泉街九姑包等地。这些部队肩负着严防日军北扩并阻击来犯之敌的重任,他们与当地抗日军民紧密合作,构筑防线,严阵以待,时刻准备给予日军迎头痛击。他们的坚守,为保卫太阳山提供了有力的军事保障。

三、阻击战役过程

3.1 1942年初战告捷

1942年2月26日清晨,盘踞在望江县城内的日军派出一百余人进犯凉泉龙家大屋。村民龙翰珍发现后,凭借其对当地地形的熟悉和日寇的仇恨,迅速引导驻军“十一游”成功转移突围,使日军的偷袭计划落空。日军恼羞成怒,在汉奸的引领下转攻凉泉街后九姑包。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埋伏在九姑包附近的138师1个营和县国民兵团早已严阵以待。138师1个营凭借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向日军开枪扫射,一时间枪声大作,日军被打得措手不及。日军见势不妙,只好掉头抢占鲍家山,试图寻找突破口。但随即又遭到国军“十一游”部队的机枪伏击,密集的子弹如雨点般射向日军,打得日军抱头鼠窜。九姑包和鲍家山战役,日军伤亡30多人,狼狈逃窜,太阳山抗日军民取得了阻击战初步胜利。这一战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极大地鼓舞了当地军民的抗日信心,让大家看到了日军并非不可战胜,增强了继续抗战的决心和勇气。

3.2 1942年夏季大捷

年初袭击凉泉战败后,日军一直怀恨在心,妄图寻找机会报复。同年7月,县城日军倾巢出动,对太阳山实行“大扫荡”,意欲攻占太阳山,进而“蚕食”县境北部广大地区。日军此次来势汹汹,先扑上石牛山,留下30余人踞守山顶上的碉堡以图策应,其余日军悉数从陈氏冲西面大举进犯太阳山。驻守在太阳山一带的176师156团和“十一游”等抗日部队得到情报后,决心与当地抗日军民紧密合作,再次想给来犯日军以阻击教训。176师156团二营长李忠英和县国民兵团一大队长陶太平等抗日军民迅速做出反应,他们早早在太阳山顶上严阵以待,用机枪步枪集中火力迎头痛击日军。激烈的战斗中,枪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日军在强大的火力攻击下,纷纷倒地,共击毙日军30多人。日军被迫纷纷逃窜,躲到阎王冲茅塘梢的田埂下和水沟里大半天,不敢动弹。下午3时许,实在憋不住的9名日军穿过茅塘梢企图抢占方家包,以火力掩护撤退。然而,他们的行动早已被中国军队察觉,部署在茅屋山顶上和王家畈村旁大树上的国军机枪手迅速开火,将这9名日军全部歼灭。李营长趁日军慌乱之际,充分发挥指挥才能,部署部队分赴槐树冲、曲尺塘及陈氏冲南端金井庙一带高地,伏击日军,切断日军的退路;自己则率兵1排占领方家包,向阎王冲茅塘梢猛烈射击。日军被迫向预先拟作策应的石牛头山碉堡窜去,据守在碉堡里日军见势不妙,不敢策应。很快就被潜伏太阳山下“十一游”等抗日队伍伏兵火力猛击,日军顿时尸横遍野,死伤惨重。

当据守在碉堡的30多个日军欲从公路南逃至县城,却在曲尺塘、鹤塘冲及金井庙一带连遭事先预备的国军伏击,至汤家畈已被消灭殆尽。此次大阳山石牛山抗日阻击战堪称大捷,共毙日军120余人,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极大地挫败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使日军短期内不敢再轻易进犯太阳山地区。

3.3 1943年再次成功阻击

凶残野蛮的日军,当然不甘于1942年的两战惨败,一直伺机报复。1943年4月某日深夜,日军派出大股部队兵分三路袭击太阳山。一路由桃花岭沿太阳山北侧千岗岭偷袭,妄图出其不意地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另一路沿栏杆湖北岸向鲍家山南面三角岭进犯,试图从侧翼迂回包抄;中间一路沿太阳山后大路直袭凉泉街,企图一举攻占重要据点。然而,太阳山一带的群众积极协助抗日部队,他们及时将情报送给驻防部队。李忠英、陶太平等将领立即部署兵力,预先占据九姑包、鲍家包等地,分头伏击日军。战斗打响后,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火,枪炮声、喊杀声回荡在山间。经过一整天的激战拼杀,中国军队凭借顽强的斗志和英勇的战斗精神,又击毙日军40余人。残存的日军在夜幕的掩护下,沿芦塘坝边田沟土坎,偷偷溜过九姑包,悻悻狼狈地逃回望江县城。这次战斗的胜利,再次证明了中国抗日军民保卫家园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力量,也让日军认识到太阳山地区的抵抗力量是他们难以轻易逾越的障碍。

四、堪称阻击战经典战例

4.1 军民联防经典战例

1942年2月26日的战役,展现了惊人的军民协同作战能力。太阳山麓村民龙翰珍提供的关键情报,使"十一游"部队提前2小时转移至凉泉街后山密林,使部队避免了遭受日军偷袭的危险,为保存抗日力量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后来的两次战斗中,都有广大民众积极为部队提供情报的贡献,使中国军队能够及时掌握日军的动向,做出正确的作战部署。村民还主动为部队送水、送饭,以保障部队后勤供应,为士兵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许多民众还自发地组织起来,协助部队修筑工事,搬运弹药,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甚至在战斗中,一些民众拿起武器,与士兵们并肩作战,展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4.2 军队排兵布阵堪称教科书

太阳山抗日阻击战,也可以说是中国抗日军民"以空间换时间"战略的微观实践。国民革命军第176师156团(师长李本一)与第138师413团(团长莫敌)形成"梯次布防":主力部队依托太阳山主峰天然岩洞群构建纵深防御,地方武装"十一游"(十一游击纵队一支队)则化整为零开展游击作战。这种"正规军+地方武装+群众"的三维防御体系,在1942-1943年间创造了直接击毙日军约200人的战果,远超同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同类战斗效能。其中,首次战役中细节显示:一是火力配置:中国守军配备重机枪和高射机枪,形成120°扇形火力覆盖;二是战术创新:采用"三段式阻击法"——前沿用掷弹筒压制,中层以迫击炮覆盖,后层留置"空城"诱敌深入;三是后勤保障:村民连夜赶制竹制担架,秘密运送弹药至前沿阵地。太阳山石牛山会战更堪称立体防御的军事教科书。面对日军第116师团500余人的机械化部队,176师156团二营长李忠英创造性地构建"三维防御体系":一是前沿警戒层:在石牛山碉堡边部署"特等射手",配备掷弹筒与战防枪,采用"三三制"轮岗制度;二是主防御层:依托太阳山主峰天然岩洞群,构筑暗堡群并利用溶洞储存弹药;三是机动反击层:陶太平大队长率领的县国民兵团埋伏于茅塘梢芦苇荡,配备重机枪,实施俯角射击。据参战老兵回忆,李忠英曾率敢死队突袭日军指挥部,用集束手榴弹炸毁步兵炮2门。

五、太阳山阻击战影响及评价

5.1 军事上的影响

1942-1943年多次太阳山抗日阻击战中,中国军队共击毙日军约200人,有效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这一系列战斗的胜利,成功地遏制了日军的扩张势头,使日军妄图通过占领太阳山进而“蚕食”县境北部广大地区的计划彻底破产。太阳山地区始终牢牢掌握在中国军民手中,成为日军难以逾越的屏障,有力地保卫了当地的安全,也为周边地区的抗战提供了稳定的后方。该战役与周边的泊湖阻击战形成犄角之势,有效迟滞了日军对大别山腹地的渗透,为第五战区主力部署争取了时间。太阳山抗日阻击战中军事部署和排兵布阵,尤其是“梯次防御”等立体防御战术日益被军事历史研究界高度关注,有学者称太阳山阻击战例为抗日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十大经典阻击战’之一”。

5.2 政治上的影响

太阳山抗日阻击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皖江当地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军民的抗日信心和士气。在抗战的艰难时期,这些胜利的消息如同强心剂一般,让人们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增强了人们坚持抗战的决心。同时,这也向全国人民展示了皖江军民抗击日军的英勇斗争精神,提高了其抗战在全国的影响力,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来。

5.3 社会文化上的影响

这场战役在当地社会文化层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使人们更加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民间流传“太阳山不倒,倭寇难安”谚语,强化集体抗战士气。龙翰珍引导伏击,推动战后妇女地位提升。

5.4 历史公正的评价

浴血悲壮的太阳山阻击战役是当年众多心怀民族大义的铁血男儿,毅然投身抗日沙场,不惜为国捐躯,甚至魂归异域荒野的一个历史缩影,当可歌可泣!当今的人们不能忘却这段抗战历史,尤其要摒弃历史偏见,永存公正虔诚之心,缅怀这些爱国将士和抗日英烈!

六、结语

太阳山阻击战虽仅是长江中下游军民抗战的局部战役,却折射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钢铁意志。这场持续两年的较量,既是军事智慧的比拼,更是精神力量的较量。今天,当我们站在太阳山一带山包峰峦上抚摸弹痕累累的岩石时,依然能感受到那段烽火岁月中的热血与温度。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军人本色,永远是铁血丹心;永恒的胜利之魂,永远是民族气节。

参考文献

1.《安徽省志•军事志》(安徽省人民出版社 1995)

2.《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安徽卷》(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5)

3.《昔日根据地 今天新农村》(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2022)

4.《望江县志》(黄山书社出版 1995)

上篇:没有了
下篇:舌尖上的菜叶香(外一篇)
分享到

© 2022 望江周刊
合肥鸣天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 TOP


http://paper.ahwjnews.com/Img/2025/8/202508250d300cd769b14bfdb8056b518a363d27.png
望江周刊
http://paper.ahwjnews.com/m/content/2025-08/22/003102.html
望江周刊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