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赣江潮里的千年红

作者 汪文义
2025年08月08日  浏览量:21

赣江的水,带着韧劲穿城而过。泡胀了南昌的故事,又在潮起潮落间,抖落出千年月光与硝烟。初秋的风里,八一的气息正浓——檐角铜铃轻响,恍惚是九十八岁的号角,裹着未凉的热血,混进街角的烟火。

滕王阁的飞檐挑着流云,朱漆映着碧天。1300年前,王勃站在这里看“落霞与孤鹜”,笔锋落处,文脉便系在了赣江的帆影上。那时的江面,商船载着诗卷,码头烟火缠着墨香。指尖抚过栏杆雕花,触到的是初唐的暖——文人风骨与市井气,原是揉在一起的。绕到碑刻前,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字力透纸背。那剑未出鞘,已藏着“了却君王事”的热肠。后来才懂,这份家国赤诚,原是南昌最久的底色。他未竟的“补天裂”之愿,八百年后,竟在这片土地上,以枪声作笔,猛地绽放。

八一起义纪念馆的门,推开时像撞开了尘封的夜。玻璃柜里的臂章,针脚歪歪扭扭,却在1927年8月1日的凌晨,连成了星火。讲解员说,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面军旗,就从江西大旅社的檐角升起,把“军旗升起的地方”,烙进了南昌的骨血。柜底,一封家书洇着泪痕,墨迹被雨水泡得发涨:“娘,儿是南昌县的伢子,守家就得守这城。若我不归,便是为天下人守家了。”指尖隔着玻璃碰那褶皱的纸,忽然懂了——赣江的波里,有笔墨香,更有热血痕。那夜的枪声不是破,是生,像春潮冲开冰封,给古城注进“向死而生”的英雄气。

赣江记得,从这里出发的脚步。带着星火,走过井冈山的竹,长征的雪,延安的窑,终让五星红旗插遍九州。这城,早把坚韧融进了血脉。清晨的八一广场,老兵给孙子理红领巾,胸前勋章被晨光擦得发亮。“爷爷,这红和纪念馆的旗一样吗?”老人指着升旗的方向笑:“去天安门看看?那儿的旗,根儿在咱南昌。”赣江边的基地里,中学生围着3D打印机,看军旗模型慢慢成型。老师摸出枚褪色的臂章:“我爷爷缝的,针脚比机器糙,可那股劲……”“一样!”孩子们齐声接,拳头攥得紧实。

暮色漫上来时,又到江边。对岸摩天轮转着流光,与滕王阁的灯遥遥相对。晚风里,王勃的吟哦还在,八一起义的号角未歇,广场舞的调子混着孩子的笑——原来英雄要的“安稳”,就是眼前的烟火。江面上,滕王阁的影与八一碑的影叠在一起,左边是“秋水长天”的诗,右边是“军旗飘扬”的烈,中间淌着的,是一代代南昌人用赤诚守着的岁月静好。

掬一捧江水,凉意漫到心底。这水,照得见千年月,也映得出万丈阳;漾着笔墨香,也浸着热血痕。从那年夏夜到今日潮头,南昌的故事还在继续,像这赣江的潮,永远向前,永远滚烫。那面升起的军旗,早已化作一抹红,融进千万人的血脉里,生生不息。

上篇:朱晔散文
下篇:古韵新声(八首)
分享到

© 2022 望江周刊
合肥鸣天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 TOP


http://paper.ahwjnews.com/Content/weixinlogo.png
望江周刊
http://paper.ahwjnews.com/m/content/2025-08/08/003068.html
望江周刊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