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望江县长岭镇通过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业,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初秋时节,走进长岭镇龙山村黑斑蛙养殖基地,放眼望去,一块块稻田四周围起了蓝色的纱帐,成群的黑斑蛙在稻田间活蹦乱跳,蛙叫声此起彼伏,呈现出一派稻蛙和谐共生的景象。基地负责人王龙珠高兴地说:“现在所看到的都是成品蛙,这种蛙很畅销,在家门口就销售一空,一年能挣近20万元,效益还是不错的。”
王龙珠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早些年在家门口务工,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稻田养蛙是一条不错的发展路子,便尝试结合家乡资源养殖黑斑蛙。“我们这里水资源丰富、水质也好,并且交通便利,非常适合搞稻蛙种养,刚开始时因为经验不足,并未大规模养殖,后来通过积累经验并赴多地学习取经,一直到2020年,才在家门口流转30亩水田养殖黑斑蛙。”
据介绍,“稻蛙共生”是一种环保无污染的种养结合模式,蛙吃稻田里的虫,能防治稻田虫害,蛙的排泄物又是天然有机肥,能够提升土壤肥力,蛙与水稻共养后,种出来的稻谷无化肥、无农药、纯生态,煮出来的米饭更是香甜可口。“4月投放蛙苗,5月移栽水稻,8月就会呈现出蛙肥稻黄的景象,‘稻蛙共生’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提高了农作物品质,每亩收获优质水稻400余公斤,蛙3000公斤,每亩纯收入近万元。”王龙珠说道。
黑斑蛙养殖基地通过大力发展“稻+蛙”综合种养,不仅保证了粮食安全,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增收。“工作相对轻松,离家也近,每个月工资3000元,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家里,很开心。”基地工人王新求刚刚投放完饲料,笑着对记者说道。
看着饱满的稻穗,听着此起彼伏的蛙声,王龙珠感到很欣慰:“2024年的30亩‘稻蛙共生’田如果能达到预期产值,下一步,基地将扩大规模,计划5年内打造百亩稻蛙共生产业园,争取带动更多村民增收,把稻蛙种养产业做大做强。”在王龙珠看来,成片的稻田不仅是“致富田”,未来也将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的“生态田”和“休闲田”。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下一步,长岭镇将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水稻+”种养结合模式,积极培育以稻蛙共养、稻虾共养、稻鸭共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走“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之路,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新渠道,进一步助推乡村振兴。(檀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