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艺心传承非遗文化 守正创新美育浸润 ——“望江挑花”非遗协同高校美育创新实践

作者 史安华
2024年10月11日  浏览量:48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有效保护与传承非遗,让非遗能够见人、见物、见生活,并将其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尤其是高校美育之中,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本文以“望江挑花”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探讨其如何协同高校美育进行守正创新实践,实现非遗文化的艺术传承与美育浸润。

“望江挑花”源于安徽省望江县,以其独特的针法、赋予传统神韵的图案以及彰显徽派素雅风姿的色彩而闻名,展现出一种朴素而又高雅的艺术美感。无论是传统的祈福图案、景物描绘,还是创新现代元素融入的姓氏图腾,都彰显了“望江挑花”独特的艺术魅力。

“望江挑花”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更是当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它承载着望江县人民世代相传的智慧与情感,是地方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望江挑花”,我们可以窥见当地人民的生活哲学审美追求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非遗与高校美育的双向奔赴营造多方共赢局面。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明确提出美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以美育浸润学生,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以美育浸润教师,发挥教师职业的美育功能,提升全员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塑造人格魅力,涵养美育情怀。以美育浸润学校,打造昂扬向上、文明高雅、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建设时时、处处、人人的美育育人环境。

以非遗之美浸润学生。为充分发挥“非遗”传承在地方高校美育中的作用,望江挑花这一非遗项目长期致力于探索高校与地方互动新机制,通过搭建高校特色艺术实践教学及活动平台,统筹安排艺术实践活动课程,结合本地区传统文化,贴近生活,走近学生,引导和鼓励广大学生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吸收传统文化精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进来,提高艺术修养,树立文化自信。实践中,“望江挑花”已纳入多所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开设相关选修课程或工作坊。望江挑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世福,通过多年的收集、整理、研究,恢复了望江挑花的各种针法与技艺,尤其是双面挑花针法,并整理成规范、系统、科学的艺术教育内容,编辑成册出版,为挑花技艺的持续传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王世福老师在当地以及安徽省域范围内,持续开展对望江挑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类保护活动,主持建设完成了生产保护基地、教育传习基地和创新应用基地,全方位的守护望江挑花的传承与发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并掌握“望江挑花”的文化内涵和基本技艺。

以非遗之美浸润教师。以美育人先育己,浸润教师要先行。望江挑花除了积极发展传统技艺非遗传承人还在与高校的课程合作积极拓展望江挑花的理论研究与创新发展传承,对致力于此项目研究的高校教师,从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梯队建设层面考虑,吸纳为非遗传承人,不但可以拓宽教师的美育视野,更新美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具有非遗传承实践的跨越意义,尤其是对于更广范围的传承推广、创新发展产生十分积极的、关键性的影响。

以非遗之美浸润校园。近年来,望江挑花在望江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和望江县文化馆的大力扶持下,与中国科技大学、苏州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等众多高校开展交流活动,并受邀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生于乡野,盛于华堂”望江挑花非遗作品展并在艺术教学中心开设美育素养课程;与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开展课程合作,共同开发传统美育教学资源库课程;向安徽理工大学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展现望江挑花技艺的魅力等。望江挑花非遗项目,开启了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多层次、全方位的融合发展模式。

“望江挑花”非遗协同高校美育的创新实践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它不仅能够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能够丰富高校美育的内容和形式,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精神。在未来,我们应继续探索和实践更多有效的非遗传承与美育融合模式,构建普及、传承、创新研究的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在教育普及、保护传承、科技融合、跨界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上篇:许俊文散文两篇
下篇:月亮三题
分享到

© 2022 望江周刊
合肥鸣天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 TOP


http://paper.ahwjnews.com/Content/weixinlogo.png
望江周刊
http://paper.ahwjnews.com/m/content/2024-10/11/002357.html
望江周刊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