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人文 ● 望江(三章)

作者 章婷婷
2024年07月12日  浏览量:44

百年文脉──雷阳书院

在望江初级中学校园内有一座清代风格的古建筑群,这是距今三百四十余年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雷阳书院从书院大门进入后,左右两侧为庑廊(教员宿舍),东西两侧为教室,中间为大讲堂,组成一个四合院。右侧门边墙壁下镶嵌着一块石碑,刻有在院教读,逢考作寓的字样。四合院中矗立一碑, 碑后是古朴的圆柏,撑出一片翠绿。

站在这历经沧桑的书院,自然会想起书院的始建者及书院的历史变迁

雷阳书院始名来仙书院,清康熙十九年知县陈柿祚筹资兴建,清乾隆二十三年知县狄宽加以修葺,改名为雷阳书院。咸丰八年因兵荒水患倒塌。光绪八年由知县林调阳主持在县城东隅(今望江初级中学校址重建,面积约四千平方米,大门框为石立柱,两旁有石鼓,门上有林调阳题写的雷阳书院四个颜体大字的匾额。讲堂中悬挂一块多士欢颜大匾两边大柱上有知县林调阳撰书楹联:名教中乐地无涯,对山色湖光,足以荡涤胸襟,放开眼界;善学者会心不远,看鸢飞鱼跃,便是精微道理,活泼文章。

讲堂左右为长形廊庑,后进为一座两层楼房,楼后有一高墩,名曰凤凰墩。清光绪二十年知县金凤阁筹款在墩上建一宫殿式魁星阁,虎踞于书院之后。阁分上下两层,上层有魁星木雕像,底层为厅堂。

古时的书院,是知识分子读书治学的地方,一代代县令兴学育人,一代代教师默默无闻,曾经在此主教执教者的有韩学式、方日暄以及郡丞王铎音、越国文人傅松岩、陈艺甫等。这些饱学之士弦歌不辍,使书院学者日益众在这里就读过的童益太、徐文铮、倪文铮、徐茗樵等相继中了举人。望江清末的四大翰林余诚格、陈树屏、檀斗生、徐进及辛亥革命烈士韩伯棠都曾就学或讲学于雷阳书院。

文学和艺术并不只是摆放在雷阳书院的对联和牌匾上,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整个书院都写满了历史的悠长,漫步在书院里,能听到望学子的琅琅读书声,他们以一种奇异的方式交错着,对话古今。

与古人对话──望江文庙

在望江,有一座建筑,跨越千年,历经沧桑,气度恢宏。曾是有志之士求学问道场所,浸染千年书声,造就无数名流。就是望江文庙。

文庙是专门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又名孔庙、夫子庙公元前478年,也就是孔子去世的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的三间故居改作庙堂,收藏和陈列他生前所用的衣冠琴书车,这是中国第一座文庙——曲阜孔庙。到了西汉时期祭孔活动受到了统治者们的高度重视,孔庙的扩建之风也随之兴起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文庙不仅仅是儒家文化的载体,她还能反映一个地方的建筑工艺特色和艺术水准,所以是极其重要的古代文化遗产。安徽现存文庙建筑余处,其中一处便是望江文庙,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望江县志》记载,望江文庙初建于宋代,元、明时期屡遭兵毁。现存文庙是清康熙二十四年重建的,因历史原因现仅存主体大成殿。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门内的东西两庑以及中轴线上的石牌坊、泮池、状元桥、黉墙等都是现在修复时重建的。

望江文庙位于望江县城中心,是一宫殿式建筑前有戟门,戟门东为土地祠,西为王幼学祠,前首为棂星门。文庙左右各为东西两庑,大成殿后为启圣祠,东为礼门,西为义路,后为明伦堂。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是重檐歇山式木质结构的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壮观挺秀。这里是供奉哲人牌位的地方,非常神圣。泮桥(状元桥)和泮池也是文庙建筑群必不可少的元素。孔子一生十分推崇周礼,泮池和泮桥就是仿照周天子的学宫来建造的。

入口处为棂星门,左边是圣城,右边是贤关。棂星是天镇星,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是天上星宿下凡。圣城,顾名思义,是圣人所在的地方,神圣不可侵犯。贤关典出《汉书》,比喻这里是进入仕途的必经之所。

现如今,望江文庙已经修葺一新,建成望江县文庙广场,作为文物陈列的场所,供人参观学习,这座雷池大地上的千年文化遗存,也以其独特的魅力焕发出时代的新风采!

工于诗对──檀玑

“平沙漠漠暮烟苍,城郭人家入渺茫,两岸萦回环吉水,九江澎湃束华阳。”这是晚清翰林院侍讲学士檀玑晚年回乡所赋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望江的水乡秋色图,心旷神怡间亦让人怦然神往。

檀玑,生于1851年,字汝衡,号斗生,望江县新坝乡人。他幼时天资聪慧,日诵千言,命题作文,出口成章,有倚马可待之才,乡里有神童之誉。清同治九年(1870)春,檀玑仅十九岁,安徽巡抚英果敏考察诸生读到檀玑文卷,拍案叫绝,连夸:“奇才!奇才!”隨即将他招入署中以国士待之。同治十二年(1873)檀玑中举,十三年,他二十三岁便考中进士。光绪二年(1876)授翰林编修,常与陆风石、谭叔裕等德才兼备的名人雅士聚集在书斋中击钵吟诗。

何谓击钵吟诗?钵是铜制的似罄形器皿,击打一下,余音袅袅,不等钵声停止,就要作出一句诗來,再击一下,第二个人就要接上作出第二句诗,一直轮流下去,如果钵声停了,没有接上就算输了。檀玑常胜无输,成诗数百首,并编成《击钵吟》诗集。

居住京城的三十多年里,檀玑曾多次到各地主持巡考、典试,交集了大量名人雅士。他曾自己撰写了一幅堂联:“天下翰林皆后辈,朝中宰相半门生。"可见他在当时声誉之大。清朝灭亡之后,民国初年他一度出任国史馆编修,民国十一(1922)5月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檀玑学识渊博,才华横溢,《随园诗话》曾评述他的《吟炭》诗是难得的佳作。诗中有一联写道“一缕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1916年,他应小凤仙的邀约为蔡锷作挽联,挥笔写下“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脍炙人口。檀玑在自己临终时曾自撰挽联云:“读孔孟书,未能阐明千百分之一,学彭聃术,不幸天亡七二岁有零。”反映出他虚怀若谷的谦卑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淡定心态。遗著有《菉竹斋诗集》、《鄂游草》《史记杂咏》等。

“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檀先生的文字在如今看来依然韵味悠长,其通达豁然、谦逊友善的为人处世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上篇:妈妈的小屋
下篇:这些已然净化了的血(组诗)
分享到

© 2022 望江周刊
合肥鸣天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 TOP


http://paper.ahwjnews.com/Content/weixinlogo.png
望江周刊
http://paper.ahwjnews.com/m/content/2024-07/12/002160.html
望江周刊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