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天都是热浪滚滚,烈日炎炎。现在,尽管节令已是初秋,但是天气依然持续维持晴热高温,甚至最高气温达到41.3℃。白日里,明晃晃的太阳总是毒辣辣地照射,唯一令我欣喜和惊艳的是,天空比往年这个时节要澄澈和蔚蓝一些,好像被水漂洗过了一样。这,也许算得上是有所失也有所得吧。想起10年前曾经到过一趟海南,那里的天、那里的海水,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蓝。我喜欢那个样子的蓝。
曾听海南的导游说,那里的男人大多比较懒散,也很会善待自己和养尊处优。我想,海南的男人们之所以能够如此,一方面或许与当地氛围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那里的女人懂得妥协吧。其实,家庭的和谐,婚姻的美满,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它,应该是两个人的合作、修行和完善。这,才是婚姻该有的模样。否则,容易将日子过成一地鸡毛。
近日,在网络上看了一部老电影:《牧马人》。这部电影拍摄于1982年,由谢晋执导,改编自张贤亮的短篇小说《灵与肉》。“老许,你要老婆不?只要你开金口,我等会给你送来。”影片中的男女主角许灵均和李秀芝,一个是出身不好被流放的“右派”,一个是背井离乡命运漂泊如萍的逃荒女。出于偶然的机缘巧合,命运将他俩捏合在了一起。初次见面,两人相对无言。许灵均给她倒水,又让她喝粥,李秀芝提议两个人分着喝。吃完饭两人争着洗碗,拗不过她的许灵均并没有袖手旁观,而是打开热水瓶细心地往盆里添了些热水。他俩的姻缘,因为真诚对真诚、体贴对体贴、信任对信任,最终成就了真爱。真爱是什么?是家里只有一只碗,我让给你;只有一碗粥,你分给我一半;只有一双筷子你来用,我去折两根树枝凑合着用一下。这,就叫相濡以沫吧。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必须用情去滋养和经营。但是,相濡以沫的爱情光有这些还是不行的。相濡以沫的爱情,需要深入到琐碎的柴米油盐中,需要渗透到一点一滴生活的细节里。相濡以沫的爱情,既要有烟火味的气息,又要有不离不弃的纯棉式的熨贴,就像农耕时代女人们用一丝一线织就的蓝印花布,绵软、质朴,并且浸润生活的温暖和爱。
7年前,我在甘南看到了心中向往的蓝天白云。甘南的天,蓝得透亮纯净,云朵也白得没有一丝杂质。那里纤尘不染的蓝天白云,像梦幻一样令我迷醉。不过,最令我震撼的还是那些藏民对佛的虔诚。无论是在拉卜楞寺、米拉日巴佛阁、郎木寺小镇,还是扎尕那,我都能看到一大群虔诚的信徒磕长头、转佛塔、转经筒,一步一虔诚,口中念念有词礼佛朝拜。是超度,也是内心的修炼?凝视那些摩肩接踵的虔诚信众,我明白了什么才叫真正的信仰。人,是必须要有信仰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绝对完美、绝对正确的。但一个人如果走在自己的路上有虔诚的信仰,就会活得有盼头和意义,也会活得有滋有味。信仰的存在,能使我们的内心变得纯净和美好。
比较喜欢沈从文先生那些水意淋漓的文字,他的文字,似行云,如流水,很清澈。或许,沈先生的文字,是另一种蓝吧。他的弟子,汪曾祺先生,文字同样也属于水系,字里行间流淌涓涓的舒缓和从容,并且弥漫着生活的烟火味和蓝印花布的味道,读起来很舒服,很熨贴。我希望我的生活也像他们的文字那样,既纯净又美好。
想起汪曾祺老先生曾经说过的话,大意是:人活着,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如草木对光阴的钟情。除了早年曾经爱着文字,几十年来,我一直都喜爱听歌,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喜欢独自一人听些柔婉或舒缓的曲子。音乐,是最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最美妙的诗歌。或在夜深人静时愉悦我心田,或在生活困顿时给我慰藉和希望,或在满身疲乏时给予我抚慰。这些曲子,也是另一种蓝?除了音乐,近些年,我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渐渐爱上了侍弄花草、石头和根雕,家里的小庭院,满是我拾掇的花花草草,奇石怪木。有时,我也会将它们视同圣物供奉在案头或专门的架子上。每每赏之,常常情不自禁地会心一笑。有些喜好,是能够诞生出佛性来的,它不仅能清扫心灵的繁杂,能让平凡的日子开出花儿来,也能教会我们把生活和家庭经营得如同蓝天一样美好、纯净,甚至诗意。也许,对于文字的爱,等退休之后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时我会重新拾起,正如早年我对文友所言:对文字,我们要怀有敬畏之心,一如对待自己的生活。
置身知天命之年,让自己的步履缓慢和从容一点,让心再朴素、再简单、再澄澈一些。人生,需要偶尔停顿下来细数一下自己,并且不断修补和完善。让我想起经历过的岁月以及岁月沉淀的安心和舒心,心无旁骛地沉浸:蓝,以及另一种蓝,都是纯粹的色彩,是天空映照着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