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中央电视台搞了一个阅读作品推荐活动,有一堆幸运儿借助央视这个平台获得了广告机会。估计今天这个日子,很多爱买书的人,根据央视的推荐已经选购了一份书目。
很多读书人心里其实都有个情结,那就是中国读书人太少了,看看城市的公交和地铁上,几乎没有几个人在读书,而我们的毗邻日本国,地铁和公交上就有很多人看书,记得曾经看过一个图片,日本地铁口都有一个巨大的网兜,用于收集乘客出地铁后扔掉的书。
我们地铁里读书的人原本就不多,现在手机普及之后,地铁里看书的人就更加少了,不仅中国人在地铁里读书的少了,外国人在地铁里也基本没有读书的,他们也都是拿着手机,在地铁里面玩。
现代人越来越忙,忙得好像都没有大块的时间用来阅读,只好拿手机出来用碎片化的时间看点东西,现在我有问题了,手机看书算是阅读吗?
说中国人不爱读书,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中国确实有很多不读实物书的人,他们因为不识字或者文化水平极低,没法读书,这样的人群估计超过十分之一;中国的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从小就被送到各种培训班里学习各种知识,这算是读书吗?这样的生活大多数人要持续到高中毕业,因为学习的压力,他们实在不愿意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去看书了;很多非常上进的年轻人,大学期间或者大学毕业后,要考各种各样的证书,他们要看的书,基本上不适合在公共场合拿出来阅读,这也是在公共场合不能读书的人;还有就是阅读习惯跟惯常不一样的人,他们喜欢阅读电子书,而不喜欢阅读实物书。
说中国人是否爱阅读,要先说清楚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样的阅读才是阅读?是否必须要符合什么样的形式才叫阅读,不具备这样的形式就不是阅读?二是读什么书算阅读,读什么书不算阅读?记得以前坐火车的时候,火车上老有穿着似列车员衣服的人,手里拿着图片特别诱人、题目特别夸张的报纸和杂志叫卖,在火车上,这样的书报其销售量几乎跟盒饭差不多,购买的群体大多是外出务工的人,你说这些人是在阅读吗?
世界阅读日,在中国遭遇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时候该阅读?二是什么人该阅读?三是读什么?
什么时候该阅读?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百无聊赖,能读点东西当然很好,可惜中国公共交通工具在上下班高峰期的时候,实在不适合阅读,能有立锥之地都实属不易,要是再看书,那简直有点像高空走钢丝,那些早晨睡眼惺忪、晚上疲惫不堪的人,让他们再去读书,真的有点勉为其难。有爱学习的,能拿出手机或者kindle读点文字,已经实属不易,我们还是该以鼓励为主吧。
什么人该阅读?现在大部分识字的人,还是在阅读的,尽管有人在微信上读心灵鸡汤或者养生的文字,这个应该也算阅读,开卷有益。有些不识字的人,尽管他不会翻书,也不会拿手机看文字,但是,他们其实也是在阅读,不过阅读的是无字的知识。因为这样的无字阅读,让这些穷居乡下几千年的人,快速地适应了城市的生活,你说他们该阅读吗?他们是在阅读吗?
该读什么?这是一个非常让人纠结的问题。我一直倡导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因为读了就比不读好,想读的就能读进去。而所谓的专家,你要是让他们说读什么,问题就变得复杂了,他们好像是为了显示自己读书多似的,不给你推荐100本,也得给你推荐50本,你要是没看过,好像你都不算读书人,这些被推荐的书到底好读不好读,是否适合人来读,就只有天知道了。
以前的名著或者国外的名著,除了经过历史大浪淘沙淘换下来的精品,我认可。很多近现代的作品,其所谓的知名度我还是比较清楚的,就圈子里那个几个人相互吹捧与自我吹捧,最后出来的所谓的精品或者名著,名字还没有作者大,活的时间还没有作者长,作者还在,作品就已经被扔进历史垃圾堆了。比如国内,近几年获得茅盾文学奖或者其他奖项的,基本都是作协的那些官员,或者跟官员们过从甚密的教授(师兄弟)之类的人,这些人的作品与其说是好看,不如说是好吹,因为就那么几个吹鼓手,他们掌握了话语权。比如前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一个教授,他的所谓江南三部曲,连故事都讲不圆的书,最后获得长篇小说大奖,你说,让我怎么看这些圈子里的货色?
世界读书日,还是选择你喜欢的书,以你自己的方式读一读吧。读书是很私人的事,不要因为某某人推荐或者某书得奖就去读它,因为那些书背后有什么你是不知道的。花宝贵的时间去读垃圾般的文字,不然睁着眼睛翻翻社会大书。
朱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献给世界读书日所有爱阅读的人。
开启另一种节奏的生活
人一辈子都是在不断地变换着生活方式。
女儿考取大学后,原本以为也没什么变化,在北京读书,感觉跟以前没有太多的区别,就是周一到周五不在家住。其实,以前尽管每天回家,可晚上回来她直接进屋忙着自己的学习,平时也没有交流时间。
现在,差不多也是那样,晚上我们还是各自忙着各自的事,周末的时候在一起说说话。看似一切照旧,可事实上,还真的不一样了。
国庆假期还只过了一半,孩子就要去学校,对于我们来说,感觉假期也就差不多结束了,虽然还可以独处几天,但是,这样的感觉跟放假是完全不一样的。
变化在哪儿呢?
仔细分析了一下,我感觉变化在主动和被动的关系。以前都是我们主动的,孩子的时间好像一直被我们掌控着,现在不同了,我们要以她的时间安排为计划,她引领着我们安排自己的生活。
回忆自己的生活,其实也是那样的,开始是一个人离家,在异地求学和工作,接着是一个人变成两个人,自己的行踪不再那么随性和随意,一切以家为中心。再后来有了孩子,我们的节奏完全按照孩子的安排。
印象特别深的一件事是,孩子出生第一天,我把老婆和孩子在病房里安顿好了,天色渐渐地黑了下来,简单地在医院外面吃过晚饭后,岳父岳母说他们回家了,晚上提醒我注意一点。
那一瞬间,我一下子就发呆了。天黑了,我要回家了,可今天我回不去了。可不是吗,老婆孩子都在医院里,这里就是我的家了,我必须时刻陪护着她们,哪还能自己回去呢。
虽然做了一万个心理准备,可那一瞬间,我还是没有准备过来。至于后来,孩子在半夜饿得哇哇地哭,我也是干着急不知道如何应对,好在医院的护士还是特别有经验,在她们的帮助下,我算是度过了跟女儿在一起的第一个不眠之夜。
有了孩子,我感觉大人都成了风筝,时刻有根线牵着我们,孩子身边时刻不能离人,我们就被这根线紧紧地拴在孩子边上。
孩子读书之后,我们终于有了脱手的时间,我们开始变被动为主动,开始给孩子安排一切,课外班、特长训练等,甚至每年几次的外出游历,虽然孩子后来都说那是她所不愿意的,无奈,主动权在我们手上,她只能被我们牵着鼻子走。
我们很享受这样的生活,感觉父母就应该有这样的权力,我们不仅要掌控孩子的一切,还要掌控生活中的主动权。不过,我们大多时候还是以民主的形式跟孩子协商。
就像民主集中制一样,我们手中始终拥有最后“集中”的拍板权,有了这个权力,孩子怎么民主,我们都不用担心。
按照法律意义来说,十八岁是完全享有公民权的年纪,考取大学后,这种权力好像完全独立了,她突然可以完全摆脱我们了。
前阵子,很多同学嫌学校的椅子不舒服,都给自己配了一张沙发椅,女儿也买了一个。因为运输的需要,厂家是拆开打包寄出的,我看到零散的包装,心理都有点发憷,这样的机械活动对于我这个天生的机械盲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
没想到,在家油瓶倒了都不扶的孩子,她竟然亲自上阵,三下五除二,就将椅子组装起来了。
对于她的表现,我更多的是吃惊。孩子真的大了,真的可以独立了。
据说,小鸟在独立生活之前,母鸟都要对它进行无数次试飞和捕食训练的,可我就闺女只学过文化课,还没有学过这些技能呢。在不经意之间,翅膀就硬了,且单飞得很平稳。
三口之家,又变成可以独立生活的三个人。这个变化节奏真的很快,我瞬间又有点愣神,好在,人总是能适应不同的生活节奏的,这样的生活方式,可以让我们摆脱相互的束缚,各自去过自己的时光。
这个时光估计不会太长,过不了几年,我们又会有新的束缚。到那时,我们应该更能适应。
平凡中不知道隐藏了多少伟大的故事
世界越来越多元,以至于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都不能拿老眼光去看它。
昨天面前一闪而过的人,今天说不准就成了名人牛人;昨天没有留心的事,今天就成了大事。
当然,人和事也可能反过来。比如当年小黄车的创始人,风光的时候那真的是牛气冲天,可现在呢,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受管制人群,他出门都不能坐飞机、高铁。你说,他能跟谁说理呢。
这些失败者就暂且不论了,还是说身边的伟大吧。
大约二十年前,有个只有中技文凭的安徽小姑娘,她唯一的技能就是五笔打字,她没有背景,家里也没有财力,北京对于她,绝对的人生地不熟,我们成为她在北京的精神依靠,周六的时候,我们在筒子楼里改善生活时,还会叫她一起享受。
没想到,斗转星移,她凭着自己,已经成为IT圈子里非常有名的一个人物,我不好意思问她收入和职位,但是,通过新闻上她的曝光度,感觉她现在应该是人上人了。
她的基本信息我还是比较清楚,依然没有过硬的背景,家里也没有在资金上予以支持,她靠着自己,真的闯出来了,她在我们面前,还是那个弱弱的小女孩,话还是不多,一点也看不出高光时刻的那种豪气,可她真的让我们望尘莫及。
在北京,哪怕一个快递小哥,你都不可小觑。
今天下午整理了一个包裹准备寄回老家,刚出小区,我就看到了那个老乡,他在顺丰送快递。由于我邮寄的东西也不值钱还很重,我就想找个“某通”类的快递公司,感觉快递费会便宜一些。
小哥见到我很热情,他问了我的情况之后,立即跟我说,我给你发顺丰道路快运吧,价格上应该也差不多。
念及老乡的情分,人家开口了,哪怕就是贵一些,我也不会拒绝。毕竟情分最重的。经他折算下来,我感觉比“某通”类快递还便宜一些,心里感觉非常开心。我不是因为省了一点钱,而是高兴小哥没有辜负我对乡情的信任。
在填写地址的过程中,小哥跟我说,他马上就不在这儿干了。我问他是不是收入不行?
他说,他每天五点多出门,干到晚上九点多,收入还是不错的。
我有点疑惑,难道他是改换门庭?
他说不是的,他要回归正摊了,他跟北医三院的教授联系好,下个月跟着教授后面去做切片病理分析了。
我当时以为自己听错了,我又跟他重复了一句,你是说,去北医三院(四环边上那个)去做病理分析?
他肯定地答复了。也许是为了补充说明,他说,以前在老家的医科大学就是做这个的,无奈由于老婆到北京发展了,孩子在北京读书,他来北京后,一时没有联系到合适的,就做起了快递。
我说,那也太辛苦了,其实我想说的是,那也太委屈你了。
小哥笑笑跟我说,这几个月不辛苦,我就当着减肥了,干快递这几个月虽然累点,但是体质真的好了很多。
我一时不知道怎么接话了,我被眼前的人和事感动了。
在职业选择方面,我一直不敢歧视任何职业。老古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也许不是那么高大上,保不齐里面也有顶尖级人才,这是毫无疑问的。可一个病理分析医生做快递业务,那一瞬间,我还是非常震惊。
我一时语无伦次了,我不知道该祝贺小哥回归正途了,还是该钦佩小哥甘于放低身段做了最不起眼的工作。话好像怎么说都是不对的。
我只好冲小哥拱了一下手说“有缘再会。”
小哥也笑着冲我拱了拱手。
在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归结于,我们活在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只有这样的时代,才会让我们感知到身边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码字上,我历来恪守的是“我写我心”,从不为谁写赞歌,只是希望多写些人话、真话。
今天想说的真话就是,伟大的时代一定会成就很多平凡人的伟大故事,也只有在这样伟大的环境中,才可能让一些原本平凡的人,瞬间做出不平凡的事迹。
我感知到了平凡中的伟大!